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 甘草属植物的资源现状 | 第11页 |
1.2 甘草属植物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2 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2.1 杂交与基因渐渗 | 第13-14页 |
2.2 分子标记在遗传多样性及基因渐渗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2.3 SCoT多样性标记 | 第15-16页 |
3 研究目的、内容、关键问题、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3.3 拟解决的关键的问题 | 第16-17页 |
3.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SCoT分子标记在甘草属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初探 | 第18-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1.1 材料 | 第18-19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19页 |
1.3 总DNA提取及检测 | 第19页 |
1.4 SCo T-PCR扩增及检测 | 第19页 |
1.5 EST-SSR PCR扩增及检测 | 第19页 |
1.6 数据处理 | 第19-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2.1 EST-SSR与SCoT多态性分析 | 第21页 |
2.2 遗传信息比较 | 第21-22页 |
2.3 标记效率分析 | 第22页 |
2.4 聚类分析 | 第22-23页 |
3 讨论 | 第23-25页 |
3.1 EST-SSR与SCoT多态性分析 | 第23-24页 |
3.2 聚类分析比较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SCo T标记的甘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 | 第25-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1.1 材料 | 第25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25页 |
1.3 总DNA提取及检测 | 第25页 |
1.4 SCoT-PCR扩增及检测 | 第25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2.1 甘草属植物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6-29页 |
2.2 种内居群遗传分化及遗传关系 | 第29-30页 |
2.3 聚类分析 | 第30-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3.1 甘草属植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 第33页 |
3.2 甘草属植物自然居群遗传结构 | 第33-34页 |
3.3 新疆甘草属自然居群的形成、分布与迁移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同域分布甘草属植物种间基因渐渗研究 | 第35-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1.1 材料 | 第35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35页 |
1.3 总DNA提取及检测 | 第35页 |
1.4 SCoT-PCR扩增及检测 | 第35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35-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2.1 甘草属植物同域分布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7-38页 |
2.2 甘草属同域分布群体的种间遗传关系 | 第38-39页 |
2.3 群体遗传结构与基因渐渗分析 | 第39-41页 |
3 讨论 | 第41-44页 |
3.1 同域分布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41页 |
3.2 甘草属植物同域分布群体的遗传结构与种间基因渐渗 | 第41-43页 |
3.2.1 群体遗传结构 | 第41-42页 |
3.2.2 种间基因渐渗 | 第42-43页 |
3.3 黄甘草的杂交起源与进化模式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1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2 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