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1 布鲁氏菌病 | 第14-17页 |
1.1.1 布鲁氏菌的发现 | 第14页 |
1.1.2 布鲁氏菌的种类及特征 | 第14-15页 |
1.1.3 布鲁氏菌病的感染及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1.1.4 布鲁氏菌病的发展形势 | 第16页 |
1.1.5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检测及防控措施 | 第16-17页 |
1.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 第17-20页 |
1.2.1 MHC概述 | 第17页 |
1.2.2 MHC分子结构与功能 | 第17-18页 |
1.2.3 绵羊MHC(OLA)概述 | 第18-19页 |
1.2.4 MHC(OLA)-DQB2基因多态性 | 第19页 |
1.2.5 MHC(OLA)与疾病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3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 第20-22页 |
1.3.1 SNP概述 | 第20-21页 |
1.3.2 SNP的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1.3.3 SNP与疾病的相关研究 | 第22页 |
1.4 单倍型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1 单倍型概述 | 第22-23页 |
1.4.2 单倍型分析及其在疾病相关性研究中的作用 | 第23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绵羊MHC-DQB2 SNPs检测及其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性 | 第24-4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血液样品 | 第24页 |
2.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24页 |
2.1.3 引物 | 第24页 |
2.1.4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 第24-26页 |
2.1.5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5页 |
2.2.1 血样的采集 | 第26页 |
2.2.2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 第26-27页 |
2.2.3 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27-29页 |
2.2.4 引物设计和PCR反应体系 | 第29-30页 |
2.2.5 SSCP电泳及银染显色 | 第30-32页 |
2.2.6 目的片段的回收纯化 | 第32-33页 |
2.2.7 克隆测序 | 第33-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2.3.1 布鲁氏菌血清检测结果 | 第35页 |
2.3.2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电泳检测 | 第35-36页 |
2.3.3 MHC-DQB2 exon2、exon3的PCR扩增结果检测 | 第36页 |
2.3.4 SSCP分析 | 第36-38页 |
2.3.5 绵羊MHC-DQB2基因SNP与SAP分析 | 第38-41页 |
2.3.6 绵羊MHC-DQB2基因SNP与布鲁氏菌病的相关性 | 第41-45页 |
2.4 结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绵羊MHC-DQB2单倍型构建及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关联分析 | 第47-5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3.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47页 |
3.1.3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 第47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3.2.1 Hardy-Weinberg最小等位基因频率检验及平衡的吻合度检验 | 第48-50页 |
3.2.2 哈萨克羊MHC-DQB2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50-52页 |
3.2.3 绵羊MHC-DQB2单倍型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性 | 第52-54页 |
3.3 结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