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路面承载力检测方法研究 | 第12-14页 |
1.2.2 路面性能评价的动态分析 | 第14-16页 |
1.2.3 路基动模量检测 | 第16-17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车辆正常通行过程中对路面动力作用的分析模型 | 第19-35页 |
2.1 路面平整度模型的建立 | 第19-24页 |
2.1.1 路面平整度定义 | 第19页 |
2.1.2 路面功率谱及路面等级划分 | 第19-21页 |
2.1.3 谐波叠加法生成路面不平度 | 第21-24页 |
2.2 车辆与路面动力作用分析模型 | 第24-28页 |
2.2.1 车辆随机荷载产生的原因 | 第24-25页 |
2.2.2 车辆振动模型选取 | 第25-26页 |
2.2.3 车辆振动方程的建立 | 第26-27页 |
2.2.4 车路耦合振动方程建立 | 第27-28页 |
2.3 车路相互作用力的简化求解 | 第28页 |
2.4 车辆随机荷载的仿真计算 | 第28-32页 |
2.4.1 车辆参数选取 | 第28-29页 |
2.4.2 动荷载与路面平整度的关系 | 第29-31页 |
2.4.3 动荷载随速度的变化规律 | 第31-32页 |
2.5 车辆动荷载评价指标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ANSYS仿真建模及动态参数分析研究 | 第35-5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35-38页 |
3.2.1 有限元分析应用及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3.2.2 有限单元法分析过程 | 第36页 |
3.2.3 有限元动力分析 | 第36-37页 |
3.2.4 有限元瞬态动力学平衡方程求解 | 第37-38页 |
3.3 路面结构动态性能分析 | 第38-40页 |
3.3.1 概述 | 第38-39页 |
3.3.2 路面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39-40页 |
3.4 动态模量在路面评价中的应用 | 第40-43页 |
3.4.1 动态模量概述 | 第40-41页 |
3.4.2 动静模量关系 | 第41-43页 |
3.4.3 土基动态特性分析 | 第43页 |
3.5 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3-53页 |
3.5.1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43-44页 |
3.5.2 模型整体网格划分 | 第44页 |
3.5.3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4-45页 |
3.5.4 轮胎与路面接触印迹的确定 | 第45-47页 |
3.5.5 有限元初始模型修正 | 第47-51页 |
3.5.6 车辆荷载影响范围及模型确定 | 第51-53页 |
3.6 路面结构强度评价模型 | 第53-5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路面结构动态响应分析 | 第55-72页 |
4.1 行车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动态测试区域研究 | 第55-56页 |
4.2 路面结构动态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7页 |
4.2.1 不同轴载作用下路面结构测试区动态响应 | 第56-58页 |
4.2.2 行车速度对测试区动位移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3 行车速度对测试区动应变的影响 | 第59页 |
4.2.4 结构层模量对路面动态响应的影响 | 第59-64页 |
4.2.5 结构层厚度对路面动态响应的影响 | 第64-67页 |
4.3 刚性路面结构动态响应分析 | 第67-69页 |
4.4 测试区动位移峰值及动应变峰值的数学模型 | 第69-70页 |
4.4.1 测试区动位移峰值的数学模型 | 第69页 |
4.4.2 测试区动应变峰值的数学模型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现场试验与实例分析 | 第72-77页 |
5.1 测试设备 | 第72-73页 |
5.2 工程现场试验 | 第73-74页 |
5.2.1 工程概况 | 第73页 |
5.2.2 测试方法与测线布置 | 第73-74页 |
5.3 理论数据与现场数据分析处理 | 第74-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