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港(站)、机场及其技术管理论文--航空港(站)、机场论文--航空港(站)建筑物论文--跑道、滑行道、停机坪论文

机场复合道面转弯区轮辙形成规律与层间应力状态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复合道面轮辙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复合道面层间应力状态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主要研究目的第14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二章 飞机地面转弯力学行为研究第16-24页
    2.1 飞机地面转弯第16-17页
        2.1.1 飞机地面转弯的区域第16页
        2.1.2 飞机地面转弯操纵方式第16-17页
    2.2 飞机地面转弯的力学行为分析第17-23页
        2.2.1 飞机地面转弯假设第17-18页
        2.2.2 飞机地面转弯的受力分析第18-19页
        2.2.3 飞机转弯过程中侧向力计算第19-23页
    2.3 结论第23-24页
第三章 复合道面温度场分析第24-35页
    3.1 复合道面结构能量传递分析第24-25页
    3.2 温度场有限元模拟第25-31页
        3.2.1 材料的热工参数第25页
        3.2.2 复合道面温度场模型第25-26页
        3.2.3 边界条件第26-28页
        3.2.4 气候条件选择第28-31页
    3.3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第31-33页
    3.4 结论第33-35页
第四章 复合道面转弯区轮辙分析模型及层间力学行为试验研究第35-49页
    4.1 转弯区飞机荷载覆盖次数第35-36页
    4.2 多次重复移动转弯荷载转化为静态荷载波第36-39页
        4.2.1 传统加载方式第36-37页
        4.2.2 三角静载波加载第37-39页
    4.3 轮辙分析模型第39-41页
    4.4 沥青混凝土和道面板层间接触的设置第41-42页
        4.4.1 传统有限元模拟层间接触设置方式第41-42页
        4.4.2 粘结接触原理第42页
    4.5 层间力学行为与粘结接触参数试验研究第42-48页
        4.5.1 试验设计第42-43页
        4.5.2 试件制作及加载方案第43-44页
        4.5.3 试件层间破坏形态第44-46页
        4.5.4 层间力学行为分析第46-47页
        4.5.5 层间粘结接触参数取值第47-48页
    4.6 结论第48-49页
第五章 复合道面转弯区轮辙形成规律分析第49-65页
    5.1 轮辙模拟结果分析方法第49-50页
    5.2 加载条件不同对轮辙的影响第50-54页
        5.2.1 气候和温度条件对轮辙的影响第50-53页
        5.2.2 传统加载方式与三角波加载结果对比第53页
        5.2.3 转弯区与直线区轮辙情况对比第53-54页
    5.3 轮辙影响因素分析第54-60页
        5.3.1 转弯速度对轮辙的影响第54-56页
        5.3.2 加铺层厚度对轮辙的影响第56-58页
        5.3.3 胎压大小对轮辙的影响第58-59页
        5.3.4 覆盖次数对轮辙的影响第59-60页
    5.4 复合道面转弯区轮辙预估模型及应用第60-63页
    5.5 延缓轮辙发展的措施第63页
    5.6 结论第63-65页
第六章 轮载作用下复合道面层间应力分析第65-73页
    6.1 直线区与转弯区层间应力的比较第65-66页
    6.2 不同因素对层间应力的影响第66-70页
        6.2.1 温度和大气条件对层间应力的影响第66-67页
        6.2.2 转弯速度对层间应力的影响第67-68页
        6.2.3 加铺层厚度对层间应力的影响第68-69页
        6.2.4 胎压对层间应力的影响第69-70页
    6.3 应力水平随沥青层深度的变化第70-71页
    6.4 复合道面转弯区设计时层间剪切强度建议与防止层间破坏的措施第71-72页
        6.4.1 复合道面设计时层间剪切强度建议第71-72页
        6.4.2 防止复合道面转弯区层间破坏的措施第72页
    6.5 结论第72-7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7.1 结论第73-74页
    7.2 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作者简介第80页
    1 基本资料第80页
    2 学习经历第80页
    3 发表论文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冲击荷载作用下场道传力杆力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行车荷载作用下路面承载力动态测试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