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

选课走班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第11-20页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第11-12页
    二、选题意义第12-13页
        (一)理论意义第12页
        (二)实践意义第12-13页
    三、文献综述第13-17页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17页
    四、研究方法第17-18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17-18页
        (二)比较研究法第18页
        (三)调查法第18页
    五、创新点及其不足第18-20页
        (一)创新点第18-19页
        (二)研究不足第19-20页
第二章 选课走班的意蕴第20-25页
    一、选课走班的内涵第20-21页
    二、选课走班的理论基础第21-22页
    三、选课走班的分类第22-25页
第三章 选课走班的实践困境第25-33页
    一、认同障碍第25-28页
        (一)学校教育理念亟待更新第25-26页
        (二)社会及家长面对选课走班顾虑重重第26-27页
        (三)教师学生角色转换面临困难第27-28页
    二、学校资源及师资配备紧张第28-29页
    三、学校分层分类课程体系亟待完善第29-30页
    四、课堂教学需从“知识立意”走向“育人立意”第30-31页
    五、学校学生管理需重新定位第31-33页
        (一)学生生涯规划及学生选课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第31页
        (二)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班级管理制度需重新建构第31-33页
第四章 一种比较的视角:困境超越之道第33-48页
    一、理念先行模式第33-38页
        (一)多元课程体系设置,助力学生个性发展第34-35页
        (二)完善双向选课指导,让学生学会规划与选择第35-36页
        (三)多元管理评价体系,让学生成长更有保障第36-38页
    二、政策推动模式第38-43页
        (一)富有选择性与个性化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第38-39页
        (二)学期制向学程制转变,灵活应对新高考第39-40页
        (三) 课堂教学实现分层、分类、分项走班第40-41页
        (四)重视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自主管理与导师制相结合第41-43页
    三、问题先导模式第43-48页
        (一)达成理念共识,科学探索实施第43-44页
        (二)均衡师资配备,自主分层施教第44-45页
        (三)双轨管理,全员育人第45-48页
第五章 选课走班的整体设计第48-72页
    一、前提性认识:选课走班是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第48-50页
        (一)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第48-49页
        (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49页
        (三)满足新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第49-50页
    二、体系性要求:学校选课走班的实施路径第50-63页
        (一)建构分层分类的多元课程体系第50-52页
        (二)积极建构育人为本的学科教学与学生评价体系第52-55页
        (三) 实施选课走班的具体策略第55-59页
        (四)构建综合性学校管理体系第59-63页
    三、基本性原则:学校实施选课走班的底线要求第63-66页
        (一)生本化原则第63-64页
        (二)具体化原则第64-65页
        (三)实质性原则第65-66页
    四、保障性策略:学校实施选课走班的辅助支撑第66-72页
        (一)强化教师培训指导,形成理念认同第66-67页
        (二)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实现学生意愿与能力的结合第67-68页
        (三)完善学校师资配置,真正实现人尽其才第68-69页
        (四)扩充与建设学科教室,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第69页
        (五)建立学生学习辅导制度,提升学习自主选择性第69-70页
        (六)设置储物柜与作业柜,保障良好走班秩序第70页
        (七)积极建设数字化校园,为选课走班提供技术支撑第70-72页
第六章 余论:选课走班的未来第72-79页
    一、理念转变:实现育人价值的终极回归第72-73页
    二、行为驱动:以课程建设推动学校整体变革第73-75页
    三、技术支撑: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发展第75-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的变革
下一篇:土耳其教育现代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