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5-55页 |
1.1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法律协调概述 | 第15-23页 |
1.1.1 两岸四地经贸交往的法律调整与协调实践 | 第15-20页 |
1.1.2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含义界定 | 第20-23页 |
1.2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研究意义 | 第23-27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23-26页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26-27页 |
1.3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研究文献述评 | 第27-47页 |
1.3.1 内地研究文献述评 | 第28-39页 |
1.3.2 港澳台及海外研究文献述评 | 第39-46页 |
1.3.3 研究文献综合评价 | 第46-4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文章的结构安排 | 第47-5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47-50页 |
1.4.2 文章的结构安排 | 第50-55页 |
第2章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制度安排 | 第55-85页 |
2.1 两岸四地法律协调的现状及其模式分析 | 第55-65页 |
2.1.1 区际私法的协调模式 | 第57-59页 |
2.1.2 各方自身调整的协调模式 | 第59-60页 |
2.1.3“项目”合作的协调模式 | 第60-61页 |
2.1.4 通过参与国际规则的协调模式 | 第61-62页 |
2.1.5 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协调模式 | 第62-63页 |
2.1.6 不同法律协调模式对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影响 | 第63-65页 |
2.2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制度化表现 | 第65-74页 |
2.2.1 作为法律协调机制的两岸四地经济合作规则 | 第65-68页 |
2.2.2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基础性规则 | 第68-71页 |
2.2.3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派生性规则 | 第71-74页 |
2.3 体系性视角下合作规则的法律表征分析 | 第74-81页 |
2.3.1 实在法的体系性及其理论释评 | 第74-76页 |
2.3.2 合作规则体系性中的规则结构分析 | 第76-78页 |
2.3.3 合作规则体系性中的效力层次分析 | 第78-79页 |
2.3.4 合作规则体系性中的内容调整分析 | 第79-81页 |
2.4 合作规则的分析法学意义:一种新的法律规则体系 | 第81-85页 |
第3章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机制运作 | 第85-126页 |
3.1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规则的创制分析 | 第85-101页 |
3.1.1 合作规则的缔结主体分析 | 第85-87页 |
3.1.2 合作规则的创制依据分析 | 第87-93页 |
3.1.3 合作规则的变动机制分析 | 第93-97页 |
3.1.4 合作规则的解释机制分析 | 第97-99页 |
3.1.5 小结 | 第99-101页 |
3.2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规则的适用分析 | 第101-110页 |
3.2.1 合作规则的适用机制:“规则”导向还是“权力”导向? | 第101-106页 |
3.2.2“权力”导向适用机制的功能表现 | 第106-109页 |
3.2.3 合作规则适用机制与既有法律制度适用机制的关系 | 第109-110页 |
3.3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规则的执行监督分析 | 第110-120页 |
3.3.1 组织视角下合作规则执行监督机制的表现 | 第110-113页 |
3.3.2 执行监督机制对创制机制与适用机制的协调 | 第113-115页 |
3.3.3 四地经贸主管部门在合作规则执行监督机制中的作用 | 第115-120页 |
3.4 合作规则的创制与运行:在“规则确立”与“规则实践”之间 | 第120-126页 |
3.4.1 合作规则的创制:法律协调的“规则确立” | 第121-122页 |
3.4.2 合作规则的运行:法律协调的“规则实践” | 第122-124页 |
3.4.3 法律协调“规则确立”与“规则实践”关系的互动与平衡 | 第124-126页 |
第4章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对既有法律制度的影响 | 第126-156页 |
4.1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对四地法律制度的影响 | 第126-138页 |
4.1.1 跨越两岸四地的开放性经贸规则体系 | 第127-131页 |
4.1.2 合作规则与四地法律制度间的竞争性分析 | 第131-134页 |
4.1.3 两岸四地法律制度对合作规则的转化 | 第134-136页 |
4.1.4 法律资源供给的一体化调配:由“分散”到“整合” | 第136-138页 |
4.2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对WTO规则的影响 | 第138-149页 |
4.2.1 作为客观连结纽带的WTO规则 | 第139-140页 |
4.2.2 WTO规则对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影响及不足 | 第140-145页 |
4.2.3 合作规则在WTO规则下的协调创新表现 | 第145-147页 |
4.2.4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性法律机制:法制创新与发展的动力 | 第147-149页 |
4.3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对既有法律制度影响的效果分析 | 第149-156页 |
4.3.1 法律目标的趋同化 | 第149-151页 |
4.3.2 法律规则的公平化 | 第151-152页 |
4.3.3 法律交往的紧密化 | 第152-156页 |
第5章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功能分析 | 第156-177页 |
5.1 经贸秩序的确认维护功能 | 第156-160页 |
5.1.1 对四地经贸交往秩序的确认 | 第156-158页 |
5.1.2 对四地经贸交往秩序的维护 | 第158-160页 |
5.2 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 | 第160-163页 |
5.2.1 作为制度资源的“法律市场” | 第160-161页 |
5.2.2 制度资源优化的现实需求 | 第161-163页 |
5.3 法律规则的创新沟通功能 | 第163-166页 |
5.3.1 法律演进与规则创新 | 第164-165页 |
5.3.2 合作规则的创新沟通功能 | 第165-166页 |
5.4 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协同功能 | 第166-172页 |
5.4.1 四地各方对经贸交往法律调整的协同局限 | 第167-170页 |
5.4.2 合作规则对四地经贸交往法律规制的协调 | 第170-172页 |
5.5 区域性环境中的法律发展功能 | 第172-175页 |
5.5.1 合作规则发展的区域性基础 | 第172-173页 |
5.5.2 合作规则发展的区域性主导功能 | 第173-175页 |
5.6 小结 | 第175-177页 |
第6章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机制的多重属性 | 第177-202页 |
6.1 国内法上四地政府间的经贸行政协议 | 第177-183页 |
6.1.1“一国两制”、“一个中国”的国内法符号 | 第177-179页 |
6.1.2 国内法上行政协议的考察与分析 | 第179-181页 |
6.1.3 作为经贸行政协议的合作规则 | 第181-183页 |
6.2 WTO规则下成员间区域贸易协议 | 第183-189页 |
6.2.1 缔结主体在WTO规则下的法律地位 | 第184-187页 |
6.2.2 合作规则法律效力的国际法约束力 | 第187-189页 |
6.3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规则 | 第189-194页 |
6.3.1 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制度表现 | 第190-191页 |
6.3.2 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协调的目标 | 第191-193页 |
6.3.3 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协调的落实机制 | 第193-194页 |
6.4 作为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基础性规范 | 第194-197页 |
6.4.1 不同视角下基础性规范的理论表现 | 第194-195页 |
6.4.2 合作规则在四地经济合作中的基础性规范属性 | 第195-197页 |
6.5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规则多重属性的原因分析 | 第197-202页 |
6.5.1 全球化对合作规则法律性质的影响 | 第198-199页 |
6.5.2 对合作规则国际法性质的进一步反思 | 第199-202页 |
第7章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未来发展:反思与建设 | 第202-224页 |
7.1 影响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未来发展的因素 | 第202-207页 |
7.1.1 经贸交往需求的因素 | 第202-204页 |
7.1.2 社会保障基础的因素 | 第204-206页 |
7.1.3 政治关系环境的因素 | 第206-207页 |
7.2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 | 第207-210页 |
7.3 两岸四地整体性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制度性安排 | 第210-219页 |
7.3.1 整体性经济合作的法律协调 | 第211-215页 |
7.3.2 整体性与经济相关方面合作的法律协调 | 第215-219页 |
7.4 两岸四地整体性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组织化建设 | 第219-224页 |
7.4.1 法律协调的组织化建设与效率 | 第219-221页 |
7.4.2 法律协调的组织化建设与正当性 | 第221-224页 |
第8章 结论 | 第224-228页 |
8.1 法律协调机制的存在:由“制度安排”到“规则体系”的完善 | 第224-225页 |
8.2 法律协调机制的效果:由“法律共存”到“法律合作”的转变 | 第225-226页 |
8.3 法律协调机制的发展:迈向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共同体规则” | 第226-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39页 |
致谢 | 第239-240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40-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