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1.1.1 俯冲隧道内的板片-地幔相互作用 | 第13-14页 |
1.1.2 造山带安山岩 | 第14-16页 |
1.1.3 碱性玄武岩及其地幔岩石学性质 | 第16-17页 |
1.1.4 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碰撞后安山岩和碱性火山岩 | 第17-18页 |
1.1.5 苏鲁造山带和华北东南缘白垩纪玄武岩 | 第18页 |
1.2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8-19页 |
1.3 工作量小结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7页 |
2.1 大别-苏鲁造山带 | 第21-23页 |
2.2 华北东南缘 | 第23-27页 |
第三章 样品描述 | 第27-33页 |
3.1 大别造山带安山质火山岩 | 第28页 |
3.2 大别造山带碱性火山岩 | 第28-30页 |
3.3 苏鲁造山带和华北东南缘白垩纪玄武岩 | 第30-33页 |
3.3.1 方城 | 第30-31页 |
3.3.2 莒南 | 第31页 |
3.3.3 青岛 | 第31页 |
3.3.4 胶州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分析方法 | 第33-39页 |
4.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第33页 |
4.2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 第33-34页 |
4.3 全岩Sr-Nd-Hf-同位素分析 | 第34-35页 |
4.4 矿物氧同位素分析 | 第35页 |
4.5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 第35页 |
4.6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4.7 SIMS锆石氧同位素分析 | 第36页 |
4.8 SIMS锆石U-Pb定年 | 第36-37页 |
4.9 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大别造山带碰撞后安山质火山岩成因 | 第39-75页 |
5.1 引言 | 第39-40页 |
5.2 结果 | 第40-49页 |
5.2.1 锆石U-Pb年龄 | 第40-42页 |
5.2.2 全岩主微量元素 | 第42-45页 |
5.2.3 全岩Sr-Nd-Pb-Hf同位素 | 第45-47页 |
5.2.4 锆石Hf-O同位素 | 第47-49页 |
5.3 讨论 | 第49-55页 |
5.3.1 地壳混染与分离结晶 | 第49-52页 |
5.3.2 俯冲地壳物质的加入 | 第52-55页 |
5.4 北淮阳安山质火山岩成因 | 第55-58页 |
5.5 小结 | 第58-75页 |
第六章 大别造山带碰撞后碱性火山岩成因 | 第75-107页 |
6.1 引言 | 第75-76页 |
6.2 结果 | 第76-85页 |
6.2.1 锆石U-Pb年龄 | 第76-79页 |
6.2.2 全岩主微量元素 | 第79-80页 |
6.2.3 长石成分 | 第80-81页 |
6.2.4 全岩Sr-Nd-Hf同位素 | 第81-82页 |
6.2.5 锆石Hf-O同位素 | 第82-85页 |
6.3 讨论 | 第85-91页 |
6.3.1 AFC过程 | 第86-88页 |
6.3.2 岩浆源区性质 | 第88-91页 |
6.4 对碱性火山岩来源的启示 | 第91-93页 |
6.5 小结 | 第93-107页 |
第七章 苏鲁造山带和华北东南缘白垩纪玄武岩成因 | 第107-141页 |
7.1 引言 | 第107-108页 |
7.2 结果 | 第108-116页 |
7.2.1 全岩主微量元素 | 第108-112页 |
7.2.2 橄榄石成分 | 第112-113页 |
7.2.3 全岩Sr-Nd-Hf同位素 | 第113-115页 |
7.2.4 矿物O同位素 | 第115-116页 |
7.3 讨论 | 第116-122页 |
7.3.1 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 | 第116-118页 |
7.3.2 俯冲地壳物质的加入 | 第118-119页 |
7.3.3 苏鲁造山带和华北东南缘白垩纪玄武岩地幔源区岩石学性质 | 第119-122页 |
7.4 对大陆玄武岩成因的启示 | 第122-127页 |
7.5 小结 | 第127-14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69页 |
致谢 | 第169-17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