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古海啸研究概述 | 第11-51页 |
1.1 海啸的成因和传播 | 第13-19页 |
1.1.1 海啸的成因 | 第13-16页 |
1.1.2 海啸的传播与强度 | 第16-19页 |
1.2 海啸沉积的特征 | 第19-21页 |
1.3 海啸沉积与风暴潮沉积的区分 | 第21-26页 |
1.3.1 两种沉积的宏观特征 | 第23-24页 |
1.3.2 两种沉积的微观特征 | 第24-26页 |
1.4 古海啸研究的替代性指标 | 第26-31页 |
1.4.1 地质学指标 | 第26-28页 |
1.4.2 化学指标 | 第28-29页 |
1.4.3 生物指标 | 第29-31页 |
1.5 中国的古海啸历史 | 第31-36页 |
1.5.1 渤、黄、东海的古海啸风险 | 第32-33页 |
1.5.2 南海的古海啸历史 | 第3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51页 |
第2章 研究背景与内容 | 第51-55页 |
2.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51-52页 |
2.1.1 海啸研究的热度趋势 | 第51-52页 |
2.1.2 海啸预警系统和海岸带安全 | 第52页 |
2.2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52-55页 |
第3章 晚全新世的中国东海古海啸历史 | 第55-79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6-66页 |
3.2.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3.2.2 结果 | 第58-66页 |
3.3 讨论 | 第66-70页 |
3.3.1 南海古海啸在东海沉积中的记录 | 第66-69页 |
3.3.2 东海过去两千年的海啸灾害 | 第69-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第4章 海啸与季风因素的区分——元素比做指标 | 第79-93页 |
4.1 引言 | 第79-8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0-85页 |
4.2.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4.2.2 结果 | 第82-85页 |
4.3 讨论 | 第85-89页 |
4.3.1 敏感组分平均粒径指示的冬季风变化 | 第85-86页 |
4.3.2 敏感组分平均粒径重建的冬季风指标序列的对比 | 第86-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第5章 海啸与季风因素的区分——敏感组分粒径做指标 | 第93-111页 |
5.1 引言 | 第93-9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4-99页 |
5.2.1 研究区背景 | 第94-95页 |
5.2.2 材料与方法 | 第95-96页 |
5.2.3 结果 | 第96-99页 |
5.3 讨论 | 第99-103页 |
5.3.1 重建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 | 第99-101页 |
5.3.2 K/Ti记录的过去2600年冬季风强度的变化 | 第101-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第6章 AD 1076南海海啸对华南沿海的影响 | 第111-127页 |
6.1 研究概述 | 第111页 |
6.2 研究区域 | 第111-113页 |
6.3 南澳的海啸沉积特征 | 第113-119页 |
6.4 海啸导致的南澳文化空白 | 第119-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