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8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3.1 文献回顾 | 第9-12页 |
1.3.2 文献述评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4-25页 |
2.1 绿色建造理论 | 第14-16页 |
2.1.1 绿色建造定义 | 第14页 |
2.1.2 绿色建造系统 | 第14-16页 |
2.2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6-18页 |
2.2.1 循环经济内涵 | 第16-18页 |
2.2.2 绿色建造中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 | 第18页 |
2.3 协同学理论 | 第18-19页 |
2.3.1 协同学内涵 | 第18-19页 |
2.3.2 序参量 | 第19页 |
2.4 绿色建造过程中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 第19-25页 |
2.4.1 绿色建造过程中可循环利用资源的界定 | 第19-20页 |
2.4.2 施工现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 第20-22页 |
2.4.3 建筑垃圾减量化系统 | 第22-23页 |
2.4.4 建筑垃圾末端处置系统 | 第23-25页 |
3 绿色建造过程中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5页 |
3.1 基本思路 | 第25页 |
3.2 绿色建造过程中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因素 | 第25-30页 |
3.2.1 绿色建造过程中各个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7页 |
3.2.2 基于T检验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27-30页 |
3.3 基于ISM的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 第30-34页 |
3.3.1 ISM模型基本步骤 | 第30-31页 |
3.3.2 基于ISM模型的分析过程 | 第31-33页 |
3.3.3 绿色建造过程中资源循环利用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绿色建造过程中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的序参量分析 | 第35-45页 |
4.1 基本思路 | 第35-36页 |
4.2 绿色建造过程中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的序参量识别 | 第36-43页 |
4.2.1 序参量识别模型 | 第36-37页 |
4.2.2 第一维度序参量识别 | 第37-41页 |
4.2.3 第二维度序参量的识别 | 第41-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5 绿色建造过程中资源循环利用的协同策略及案例分析 | 第45-54页 |
5.1 协同策略的内涵 | 第45-46页 |
5.2 绿色建造过程中资源循环利用的协同策略 | 第46-50页 |
5.2.1 基于根源层序参量的协同策略 | 第46-48页 |
5.2.2 基于中间层序参量的协同策略 | 第48-49页 |
5.2.3 基于表象层序参量的协同策略 | 第49-50页 |
5.3 成都银泰中心项目协同策略应用案例 | 第50-53页 |
5.3.1 项目背景 | 第50页 |
5.3.2 成都银泰中心项目协同策略的实施效果 | 第50-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6.1.1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54页 |
6.1.2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6.2.1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55页 |
6.2.2 本文研究的改进方向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