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沟难选氧化铜矿石选矿试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铜资源状况 | 第11-13页 |
1.1.1 世界铜资源状况 | 第11-12页 |
1.1.2 中国铜资源状况 | 第12-13页 |
1.2 氧化铜矿的种类和特征 | 第13-15页 |
1.2.1 铜矿物的工艺特性 | 第13页 |
1.2.2 氧化铜矿的种类 | 第13-14页 |
1.2.3 氧化铜矿的特征 | 第14-15页 |
1.3 氧化铜矿的选矿工艺 | 第15-18页 |
1.3.1 浮选法 | 第15-16页 |
1.3.2 化学选矿法 | 第16-18页 |
1.4 氧化铜矿浮选药剂的研究 | 第18-21页 |
1.4.1 氧化铜矿浮选捕收剂的研制与应用 | 第18-19页 |
1.4.2 氧化铜矿浮选活化剂的研制与应用 | 第19-21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1-23页 |
1.5.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试验矿样、药剂、仪器设备及方法 | 第23-27页 |
2.1 试验矿样的来源和制备 | 第23页 |
2.2 试验试剂及设备 | 第23-24页 |
2.2.1 试验试剂 | 第23-24页 |
2.2.2 试验设备 | 第24页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2.3.1 浮选试验 | 第25页 |
2.3.2 检测方法 | 第25-27页 |
第3章 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 第27-37页 |
3.1 矿样的物质组成 | 第27-30页 |
3.1.1 矿样的化学成分 | 第27-28页 |
3.1.2 矿样的物相组成 | 第28页 |
3.1.3 矿样的矿物组成 | 第28-29页 |
3.1.4 矿样的粒度组成 | 第29-30页 |
3.2 主要矿物的矿物特性 | 第30-34页 |
3.2.1 黄铜矿的特性 | 第30页 |
3.2.2 斑铜矿的特性 | 第30-31页 |
3.2.3 孔雀石和蓝铜矿的特性 | 第31-33页 |
3.2.4 硅孔雀石的特性 | 第33页 |
3.2.5 其他金属矿物的特性 | 第33-34页 |
3.2.6 其他脉石矿物的特性 | 第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第4章 浮选试验研究 | 第37-75页 |
4.1 试验流程方案的确定 | 第37-41页 |
4.1.1 直接浮选工艺 | 第37-38页 |
4.1.2 硫化浮选工艺 | 第38-41页 |
4.1.3 小结 | 第41页 |
4.2 硫化矿优先浮选试验研究 | 第41-66页 |
4.2.1 磨矿细度试验 | 第41-43页 |
4.2.2 原矿含泥量测定试验 | 第43页 |
4.2.3 调整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 第43-48页 |
4.2.4 硫化铜矿物浮选条件试验 | 第48-51页 |
4.2.5 氧化铜矿物浮选条件试验 | 第51-58页 |
4.2.6 活化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 第58-62页 |
4.2.7 硫化矿优先浮选开路试验 | 第62-64页 |
4.2.8 硫化矿优先浮选闭路试验 | 第64-65页 |
4.2.9 小结 | 第65-66页 |
4.3 硫化矿-氧化矿混合浮选试验研究 | 第66-75页 |
4.3.1 混和浮选条件试验 | 第66-70页 |
4.3.2 硫化矿-氧化矿混和浮选开路试验 | 第70-72页 |
4.3.3 硫化矿-氧化矿混和浮选闭路试验 | 第72-73页 |
4.3.4 优先浮选与混合浮选试验结果对比 | 第73-74页 |
4.3.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机理分析 | 第75-85页 |
5.1 产品特性分析 | 第75-78页 |
5.1.1 浮选产品化学成分分析 | 第75页 |
5.1.2 浮选产品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5-77页 |
5.1.3 浮选产品扫描电镜分析 | 第77-78页 |
5.2 捕收剂作用机理分析 | 第78-81页 |
5.2.1 黄药作用机理 | 第78-80页 |
5.2.2 羟肟酸作用机理 | 第80-81页 |
5.3 氧化铜矿物活化剂作用机理分析 | 第81-85页 |
5.3.1 硫化剂的活化作用机理 | 第81-83页 |
5.3.2 硫化促进机理 | 第83-8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得奖励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