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1-18页 |
1.2.1 MATLAB工具箱的发展 | 第11-13页 |
1.2.2 疲劳分析软件的发展 | 第13-15页 |
1.2.3 多轴疲劳的发展 | 第15-18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多轴疲劳寿命预测工具箱的功能分析 | 第19-25页 |
2.1 总体设计思想 | 第19页 |
2.2 功能模块分析 | 第19-24页 |
2.2.1 多轴载荷的输入与显示模块 | 第20页 |
2.2.2 多轴临界平面的确定模块 | 第20-22页 |
2.2.3 多轴载荷处理和循环计数模块 | 第22页 |
2.2.4 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块 | 第22-23页 |
2.2.5 其他功能模块 | 第23-24页 |
2.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多轴载荷的输入与显示 | 第25-33页 |
3.1 多轴载荷输入 | 第25-27页 |
3.2 多轴载荷显示 | 第27-32页 |
3.2.1 加载路径绘制步骤 | 第27-28页 |
3.2.2 加载路径绘制的坐标轴 | 第28页 |
3.2.3 应力应变分析 | 第28-30页 |
3.2.4 最大剪应变变化 | 第30-31页 |
3.2.5 最大剪应力变化 | 第31页 |
3.2.6 最大主应变变化 | 第31页 |
3.2.7 最大主应力变化 | 第31-32页 |
3.2.8 工具箱多轴载荷的自动输入功能 | 第32页 |
3.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多轴临界平面的确定 | 第33-37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最大剪应变幅平面 | 第33页 |
4.3 最大主应力幅平面 | 第33-34页 |
4.4 权值平均最大剪应变平面 | 第34页 |
4.4.1 随机载荷权值平均最大剪应变平面的确定 | 第34页 |
4.4.2 变幅载荷权值平均最大剪应变平面的确定 | 第34页 |
4.5 权值平均最大主应力平面 | 第34-35页 |
4.5.1 随机载荷最大主应力平面的权值平均 | 第35页 |
4.5.2 变幅载荷权值平均最大主应力平面的确定 | 第35页 |
4.6 多轴载荷下临界平面的确定程序实现 | 第35-36页 |
4.7 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多轴载荷压缩和循环计数 | 第37-49页 |
5.1 引言 | 第37页 |
5.2 多轴载荷压缩 | 第37-40页 |
5.2.1 峰谷值提取 | 第37-39页 |
5.2.2 小载荷的删除 | 第39-40页 |
5.3 多轴雨流变程计数法 | 第40-43页 |
5.4 多轴等效变程计数法 | 第43-45页 |
5.5 应变花计算应变 | 第45-48页 |
5.6 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多轴疲劳寿命预测 | 第49-55页 |
6.1 基于临界面法的多轴疲劳损伤参量确定 | 第49-50页 |
6.2 多轴疲劳寿命估算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6.2.1 剪切机制的多轴疲劳寿命估算模型(TOR) | 第50-51页 |
6.2.2 拉伸机制的多轴疲劳寿命估算模型(TEN) | 第51页 |
6.2.3 Brown和Miller模型(BM) | 第51页 |
6.2.4 Fatemi和Socie模型(FS) | 第51-52页 |
6.2.5 Smith,Watson和Topper模型(SWT) | 第52页 |
6.3 程序实现 | 第52-54页 |
6.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7章 界面设计 | 第55-77页 |
7.1 曲线拟合界面的设计与应用 | 第55-57页 |
7.2 多轴载荷的显示 | 第57-61页 |
7.2.1 加载路径 | 第57-59页 |
7.2.2 最大剪应变变化 | 第59-61页 |
7.3 多轴临界平面确定的界面设计与应用 | 第61-63页 |
7.4 多轴载荷压缩与雨流变程计数的界面设计与应用 | 第63-66页 |
7.5 应变花确定应变的界面设计与应用 | 第66-68页 |
7.6 多轴等效变程计数的界面设计与应用 | 第68-69页 |
7.7 多轴疲劳寿命预测的界面设计与应用 | 第69-77页 |
7.7.1 界面设计 | 第69-70页 |
7.7.2 应用举例 | 第70-77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8.1 结论 | 第77页 |
8.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