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概述 | 第12-14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课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机械结构动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机床结合部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6-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超高速磨削基础理论与磨床结构 | 第20-32页 |
2.1 磨削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20-21页 |
2.2 磨削技术的介绍 | 第21-22页 |
2.2.1 磨削加工的特点 | 第21页 |
2.2.2 磨削加工的应用范围 | 第21页 |
2.2.3 磨削加工的基本类型 | 第21-22页 |
2.2.4 高速磨削 | 第22页 |
2.3 磨削力计算公式 | 第22-26页 |
2.3.1 磨削力 | 第22-23页 |
2.3.2 磨削力经验公式 | 第23-24页 |
2.3.3 砂轮接触面上动态磨刃数的磨削力计算公式 | 第24-26页 |
2.4 磨削加工中的振动及不平衡惯性力计算 | 第26-29页 |
2.4.1 磨削中的颤振 | 第27-28页 |
2.4.2 超高速磨削不平衡惯性力 | 第28-29页 |
2.5 超高速磨床刚度和阻尼的意义 | 第29页 |
2.6 超高速磨床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超高速磨床结合部建模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影响结合面的特性因素 | 第32-34页 |
3.3 结合部刚度和阻尼特性产生机理 | 第34-35页 |
3.4 结合部等效动力学建模 | 第35-38页 |
3.5 结合部等效动力学建模 | 第38-44页 |
3.5.1 常用结合部等效动力学参数识别方法 | 第38-39页 |
3.5.2 吉村允孝法 | 第39-42页 |
3.5.3 超高速磨床结合部参数计算 | 第42-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结合部有限元建模与磨床动力学分析 | 第46-64页 |
4.1 有限元理论思想 | 第46-47页 |
4.2 模态分析概述 | 第47-50页 |
4.2.1 模态分析技术及应用 | 第47-48页 |
4.2.2 模态分析技术历史发展概况 | 第48-49页 |
4.2.3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49-50页 |
4.3 结合部在有限元软件中的建模 | 第50-53页 |
4.4 整机模态分析 | 第53-62页 |
4.4.1 整机CAD建模 | 第53-54页 |
4.4.2 选择单元类型 | 第54-56页 |
4.4.3 网格划分 | 第56-57页 |
4.4.4 材料属性定义 | 第57-58页 |
4.4.5 结合部建模 | 第58页 |
4.4.6 边界条件设置 | 第58-59页 |
4.4.7 求解并查看结果 | 第59-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超高速磨床模态实验 | 第64-78页 |
5.1 引言 | 第64-65页 |
5.2 模态实验基本理论 | 第65-68页 |
5.3 实验系统与实验设备 | 第68-72页 |
5.3.1 激励部分 | 第68-70页 |
5.3.2 信号测量与采集部分 | 第70-72页 |
5.3.3 本实验所用设备仪器 | 第72页 |
5.4 测试方法 | 第72-73页 |
5.4.1 实验测点布置 | 第72-73页 |
5.4.2 测试时应注意的问题 | 第73页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