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8页 |
1.2 磁感应成像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8-25页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课题的提出 | 第25-2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6-30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1.4.2 章节安排 | 第27-30页 |
第2章 磁感应成像测量模型理论基础 | 第30-40页 |
2.1 平行激励磁场下的测量模型 | 第30-32页 |
2.2 近似磁偶极子的同轴线圈模型 | 第32-34页 |
2.3 线圈-线圈和线圈-平面梯度尺的等效模型 | 第34-36页 |
2.4 存在球形扰动的磁感应成像模型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磁感应成像中正问题研究 | 第40-50页 |
3.1 MIT正问题电磁场控制方程 | 第40-43页 |
3.2 正问题有限元方法求解MIT涡流场 | 第43-44页 |
3.3 MIT有限元计算与仿真实验 | 第44-49页 |
3.3.1 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3.3.2 仿真实验 | 第45-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基于聚焦磁场的磁感应成像中激励线圈的研究 | 第50-72页 |
4.1 聚焦磁场的应用背景 | 第50-51页 |
4.2 MIT中无聚焦作用的普通环形激励线圈的分析 | 第51-53页 |
4.3 聚焦磁场的激励线圈及阵列 | 第53-62页 |
4.3.1 平面圆形激励线圈 | 第54-56页 |
4.3.2 锥形激励线圈 | 第56-59页 |
4.3.3 锅盖形激励线圈 | 第59-61页 |
4.3.4 半球形平面小圆形激励线圈阵列 | 第61-62页 |
4.4 实验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62-69页 |
4.4.1 模型建立 | 第62-63页 |
4.4.2 各类激励线圈所产生的磁场分析 | 第63-68页 |
4.4.3 半球形聚焦线圈阵列所产生的磁场分析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5章 基于涡流信号提取的磁感应成像中抵消主磁场检测线圈的研究 | 第72-84页 |
5.1 MIT中的涡流信号 | 第72-73页 |
5.2 目前抵消主磁场的检测线圈 | 第73-74页 |
5.3 最大化抵消主磁场原理及其检测线圈 | 第74-76页 |
5.4 抵消主磁场检测线圈仿真实验及分析 | 第76-82页 |
5.4.1 各类单匝抵消主磁场检测线圈方法对比分析 | 第76-78页 |
5.4.2 最大化抵消主磁场检测线圈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78-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基于灵敏度矩阵计算的磁感应成像中一步动态重建算法的研究 | 第84-104页 |
6.1 磁感应成像重建问题 | 第84-85页 |
6.2 基于互易原理磁感应成像中灵敏度矩阵的计算 | 第85-95页 |
6.2.1 互易原理 | 第85-87页 |
6.2.2 MIT中扩展互易原理灵敏度矩阵的导出 | 第87-89页 |
6.2.3 实验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 第89-95页 |
6.3 正则化的一步动态重建算法在磁感应成像中的应用 | 第95-102页 |
6.3.1 正则化的一步动态重建算法 | 第95-97页 |
6.3.2 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97-10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7章 基于脑组织结构的磁感应成像中目标区域内灵敏度分布的研究 | 第104-130页 |
7.1 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 | 第104-105页 |
7.2 人脑组织结构 | 第105-107页 |
7.3 目标区域内灵敏度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107-129页 |
7.3.1 目标区域内无扰动的灵敏度 | 第107-111页 |
7.3.2 目标区域添加扰动提高灵敏度 | 第111-12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8章 基于电磁场传播速度的磁感应成像检测方法实验研究 | 第130-140页 |
8.1 电磁场传播速度磁感应成像的提出背景 | 第130-131页 |
8.2 电磁场传播速度成像的理论基础 | 第131-133页 |
8.3 实验系统的设计 | 第133-135页 |
8.3.1 实验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133-134页 |
8.3.2 基于传播速度的开放式振荡电路的设计 | 第134-135页 |
8.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35-138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0-144页 |
9.1 工作总结 | 第140-141页 |
9.2 研究展望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