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单分子双中心SalenAlQ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丙烷环加成反应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10-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31页
    1.1 CO_2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开发利用的重要性第12-15页
        1.1.1 CO_2是主要温室气体第12-13页
        1.1.2 CO_2是地球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碳源第13页
        1.1.3 CO_2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第13-15页
    1.2 环状碳酸酯的合成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光气法第15页
        1.2.2 酯交换法第15-16页
        1.2.3 氯丙醇法第16页
        1.2.4 丙烯氧化与二氧化碳合成法第16页
        1.2.5 环氧丙烷与二氧化碳合成法第16-17页
    1.3 环加成方法合成环状碳酸酯的研究现状第17-31页
        1.3.1 由季铵盐、季鏻盐及第ⅠA族金属盐催化环状碳酸酯的合成第17-19页
        1.3.2 由第ⅢA族、第ⅣA族、第ⅤA族金属配合物催化环状碳酸酯的合成第19-23页
        1.3.3 由ⅣB族金属配合物催化环状碳酸酯的合成第23-24页
        1.3.4 由ⅡB族金属配合物催化环状碳酸酯的合成第24-26页
        1.3.5 由Ⅷ族金属配合物催化环状碳酸酯的合成第26-28页
        1.3.6 由镧系金属催化剂合成环状碳酸酯第28页
        1.3.7 离子液体在合成环状碳酸酯中的应用第28-29页
        1.3.8 其它催化剂第29-31页
2 我们的前期工作和实验设计第31-33页
3 实验部分第33-42页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33页
        3.1.1 原料及其提纯第33页
        3.1.2 实验仪器第33页
    3.2 羟烷基季铵盐的合成第33-35页
        3.2.1 4—氯—1—丁醇的制备第33-34页
        3.2.2 二乙胺基丁醇的制备第34页
        3.2.3 三乙基—4—羟基丁基溴化铵的制备第34-35页
    3.3 配体的合成第35-36页
        3.3.1 配体N,N′-二(3,5-二叔丁基水杨醛)-1,2-丙二胺的合成第35页
        3.3.2 配体N,N′-二水杨醛-1,2-丙二胺的合成第35-36页
        3.3.3 配体N,N′-二(3,5-二叔丁基水杨醛)-1,2-乙二胺的合成第36页
        3.3.4 配体N,N′-二水杨醛-1,2-乙二胺的合成第36页
        3.3.5 配体N,N′-二(3,5-二叔丁基水杨醛)-1,2-环己二胺的合成第36页
        3.3.6 配体N,N′-二水杨醛-1,2-邻苯二胺的合成第36页
    3.4 SalenAlEt配合物的制备第36-38页
        3.4.1 1,2-丙二胺-3,5-二叔丁基SalenAlEt的合成第37页
        3.4.2 1,2-丙二胺-SalenAlEt的合成第37-38页
        3.4.3 3,5-二叔丁基SalenAlEt的合成第38页
        3.4.4 SalenAlEt的合成第38页
        3.4.5 1,2-环己二胺-3,5-二叔丁基SalenAlEt的合成第38页
        3.4.6 邻苯二胺SalenAlEt的合成第38页
    3.5 SalenAl羟烷基季铵盐(SalenAlQ)配合物的制备第38-41页
        3.5.1 1,2-丙二胺-3,5-二叔丁基SalenAl丁羟基季铵盐配合物的合成第39-40页
        3.5.2 1,2-丙二胺-SalenAl丁羟基季铵盐配合物的合成第40页
        3.5.3 3,5-二叔丁基SalenAl丁羟基季铵盐配合物的合成第40页
        3.5.4 SalenAl丁羟基季铵盐配合物的合成第40页
        3.5.5 1,2-环己二胺-3,5-二叔丁基SalenAl丁羟基季铵盐配合物的合成第40页
        3.5.6 邻苯二胺SalenAl丁羟基季铵盐配合物的合成第40-41页
    3.6 催化环加成反应第41页
    3.7 反应计算第41-42页
        3.7.1 催化活性的计算第41页
        3.7.2 反应产率的计算第41-42页
4 结果与讨论第42-59页
    4.1 催化剂的设计思想第42-43页
    4.2 羟烷基季铵盐的合成第43-49页
        4.2.1 碳链长度的选定第43-44页
        4.2.2 合成路线的设计第44-47页
        4.2.3 四氢呋喃的开环第47页
        4.2.4 二乙胺基丁醇的制备第47页
        4.2.5 季铵盐的合成第47-49页
    4.3 配体(SalenH_2)的合成第49-50页
    4.4 SalenAlEt配合物的制备第50-51页
    4.5 SalenAl羟烷基季铵盐(SalenAlQ)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第51-52页
    4.6 CO_2与环氧丙烷的环加成反应第52页
    4.7 取代基对于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52-55页
        4.7.1 胺类骨架对于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52-53页
        4.7.2 水杨醛苯环取代基对于催化剂的影响第53-54页
        4.7.3 取代基影响结论第54-55页
    4.8 温度对于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55-56页
    4.9 反应机理的讨论第56-58页
    4.10 催化剂性能总结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7页
附录A 合成化合物谱图第67-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对茶树新梢生育影响的机理研究
下一篇:汽车试验场关联对汽车可靠性实验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