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长8油层组沉积相特征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来源及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目的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8-9页 |
1.1.3 选题来源 | 第9页 |
1.2 旬邑探区地质矿产调查史及研究程度 | 第9-12页 |
1.2.1 油气资源调查研究 | 第9-10页 |
1.2.2 煤炭资源调查研究 | 第10-11页 |
1.2.3 金属和非金属资源的调查研究 | 第11页 |
1.2.4 勘探开发及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2-15页 |
1.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2页 |
1.3.2 沉积相、沉积微相展布律研究 | 第12-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4 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区域概况 | 第15-26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5-17页 |
2.1.1 位置及交通 | 第15-16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2.1.3 水系 | 第16页 |
2.1.4 气候 | 第16-17页 |
2.2 区域地质 | 第17-22页 |
2.2.1 渭北隆起构造单元划分 | 第18页 |
2.2.2 褶皱 | 第18-20页 |
2.2.3 断裂 | 第20-21页 |
2.2.4 渭北隆起的构造发展演化 | 第21页 |
2.2.5 区域沉积演化 | 第21-22页 |
2.3 研究区地质 | 第22-25页 |
2.3.1 区域位置 | 第22页 |
2.3.2 构造单元划分 | 第22-23页 |
2.3.3 构造发展史 | 第23-24页 |
2.3.4 区域沉积演化 | 第24-25页 |
2.4 研究区含油气层系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地层及沉积演化 | 第26-38页 |
3.1 研究区地层 | 第26-29页 |
3.2 沉积演化 | 第29-30页 |
3.3 长8油层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30-38页 |
3.3.1 标志层法 | 第30-33页 |
3.3.2 邻井对比及闭合方法 | 第33-35页 |
3.3.3 旋回对比法 | 第35-37页 |
3.3.4 地层厚度相近对比法 | 第37页 |
3.3.5 长8油层组分层结果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研究区沉积相 | 第38-47页 |
4.1 沉积相标志 | 第38-45页 |
4.1.1 岩石颜色 | 第38-40页 |
4.1.2 沉积结构特征 | 第40页 |
4.1.3 沉积构造特征 | 第40-43页 |
4.1.4 生物化石特征 | 第43-44页 |
4.1.5 测井曲线特征 | 第44-45页 |
4.2 物源分析 | 第45页 |
4.3 研究区沉积相的划分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研究区长8油层组沉积微相 | 第47-64页 |
5.1 沉积相标志 | 第47-59页 |
5.1.1 岩石颜色特征 | 第47-48页 |
5.1.2 岩石的组分特征 | 第48-52页 |
5.1.3 岩石结构特征 | 第52-53页 |
5.1.4 沉积构造特征 | 第53-54页 |
5.1.5 粒度分析 | 第54-56页 |
5.1.6 测井资料 | 第56-58页 |
5.1.7 生物化石标志 | 第58-59页 |
5.2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59-60页 |
5.2.1 水下分流河道 | 第59-60页 |
5.2.2 分流间湾 | 第60页 |
5.2.3 深湖相 | 第60页 |
5.3 研究区长8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60-64页 |
5.3.1 沉积微相图的编制 | 第60-61页 |
5.3.2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61-64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4-65页 |
参看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