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食品安全治理的相关行动者研究 | 第9-10页 |
1.2.2 食品安全治理手段研究 | 第10-12页 |
1.2.3 文献简要评述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2页 |
1.3.2 案例研究法 | 第12-13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2章 食品安全治理的理论分析 | 第14-22页 |
2.1 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理论 | 第14-17页 |
2.1.1 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 | 第14-15页 |
2.1.2 食品市场的外部性 | 第15-16页 |
2.1.3 食品安全的公共性 | 第16页 |
2.1.4 政府规制理论 | 第16-17页 |
2.2 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理论 | 第17-22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17-19页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19-22页 |
第3章 泉州市食品安全治理现状 | 第22-48页 |
3.1 食品安全政府规制 | 第22-34页 |
3.1.1 政府规制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 第22-24页 |
3.1.2 政府规制手段 | 第24-27页 |
3.1.3 政府规制存在问题 | 第27-34页 |
3.2 食品企业的自我管理 | 第34-40页 |
3.2.1 食品企业自我管理手段 | 第34-36页 |
3.2.2 食品企业自我管理能力 | 第36-38页 |
3.2.3 食品企业自我管理存在问题 | 第38-40页 |
3.3 消费者的监督维权 | 第40-43页 |
3.3.1 消费者的监督维权方式 | 第40-41页 |
3.3.2 消费者监督维权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3.4 第三部门的监督 | 第43-47页 |
3.4.1 第三部门的范围及作用 | 第43-46页 |
3.4.2 第三部门公益性监督管理存在问题 | 第46-47页 |
3.5 多元主体各自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第4章 国外食品安全治理经验及启示 | 第48-58页 |
4.1 国外食品安全治理经验 | 第48-54页 |
4.1.1 美国食品安全治理的经验 | 第48-50页 |
4.1.2 欧盟食品安全治理的经验 | 第50-52页 |
4.1.3 日本食品安全治理的经验 | 第52-54页 |
4.2 国外食品安全治理经验的启示 | 第54-58页 |
4.2.1 建立专业的食品安全规制机构 | 第54-55页 |
4.2.2 重视立法,保证食品安全治理过程高效透明 | 第55页 |
4.2.3 充分利用各种食品安全治理手段 | 第55页 |
4.2.4 促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多元共治 | 第55-58页 |
第5章 构建泉州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模式 | 第58-66页 |
5.1 夯实食品安全协同治理基础 | 第58-59页 |
5.1.1 完善食品安全协同治理制度 | 第58-59页 |
5.1.2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 第59页 |
5.2 提高政府食品安全规制能力 | 第59-61页 |
5.2.1 加强政策支持,实现食品安全治理一体化 | 第59-60页 |
5.2.2 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 | 第60页 |
5.2.3 整合优化资源,提高食品安全治理技术水平 | 第60-61页 |
5.3 加强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 第61-64页 |
5.3.1 政府与食品企业的协同治理 | 第61-62页 |
5.3.2 政府与消费者的协同治理 | 第62-63页 |
5.3.3 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协同治理 | 第63页 |
5.3.4 食品企业与消费者的协同治理 | 第63-64页 |
5.3.5 食品企业与第三部门的协同治理 | 第64页 |
5.3.6 消费者与第三部门的协同治理 | 第64页 |
5.4 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