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流变与融合:1970-2015年香港电影文化身份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1 引言第7-18页
    1.1 香港电影概说第8-15页
        1.1.1 香港电影的商业本质第10-13页
        1.1.2 香港电影的艺术追求第13-15页
    1.2 香港文化身份第15页
    1.3 研究方法与文献综述第15-18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2 文献综述第16-18页
2 香港文化身份的建构期:1974-1983年的香港电影第18-26页
    2.1 意气风发的港人形象第18-21页
        2.1.1 李小龙的功夫片第18-19页
        2.1.2 许氏喜剧第19-21页
    2.2 普世意义的价值观第21-23页
    2.3. 香港新浪潮电影里的香港文化身份第23-26页
3 巩固期:1984-1994年的香港电影第26-34页
    3.1 复杂多义的城市空间第26-30页
        3.1.1 黑暗空间:九龙城寨的恶之花第26-28页
        3.1.2 想象空间:徐克的家国情怀第28-29页
        3.1.3 都市空间:王家卫的封闭孤寂第29-30页
    3.2 对峙矛盾的陆港想象第30-34页
4 迷茫期:1994-2004年的香港电影第34-43页
    4.1 香港社会的身份问题第34-35页
    4.2 九七前后香港电影中的身份问题第35-38页
        4.2.1“寻根”和“身份”成为叙事母题第35-37页
        4.2.2 类型风格的混杂嬗变第37-38页
    4.3 重温历史的自我确证:《金鸡》系列第38-41页
    4.4 CEPA与合拍片第41-43页
5 共生期:2004-2015年的香港电影第43-52页
    5.1 CEPA之后的香港电影第43-44页
    5.2 纠结:深切焦虑的前途想象第44-48页
        5.2.1 呈现方式第45-47页
        5.2.2 深层主题第47-48页
    5.3 共生:日趋融合的国族意识与香港本土意识第48-52页
6. 结语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附录第56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剧中旦角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影“网众自娱”现象分析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