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理论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裂隙扩展试验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8-22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3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模型试验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22-32页 |
2.1 基于相似理论的材料的选取 | 第22-25页 |
2.1.1 相似原理 | 第22页 |
2.1.2 相似材料的选取原则 | 第22-23页 |
2.1.3 原材料的确定 | 第23-25页 |
2.2 试样模具及裂纹几何布置 | 第25-27页 |
2.2.1 试样模具 | 第25-26页 |
2.2.2 裂纹几何布置 | 第26-27页 |
2.3 裂纹制作及试样制备 | 第27-28页 |
2.3.1 裂纹制作的方法 | 第27页 |
2.3.2 试样的制备过程 | 第27-28页 |
2.3.3 试样的后期处理 | 第28页 |
2.4 实验装置和加载过程 | 第28-32页 |
2.4.1 实验装置 | 第28-31页 |
2.4.2 加载过程 | 第31-32页 |
3 不同配比下岩石相似材料预制裂纹扩展连接分析 | 第32-92页 |
3.1 预制裂纹扩展相关介绍 | 第32-35页 |
3.1.1 裂纹尖端萌生的主要分支裂纹 | 第32-33页 |
3.1.2 裂纹连接类型的定义 | 第33-34页 |
3.1.3 裂纹贯通破坏模式 | 第34-35页 |
3.2 延性岩石相似材料预制裂纹扩展连接分析 | 第35-64页 |
3.2.1 试样的分组 | 第35-36页 |
3.2.2 裂纹扩展动态信息的描述: | 第36-47页 |
3.2.3 预制裂纹的起裂模式与连接模式 | 第47-52页 |
3.2.4 裂纹试样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52-64页 |
3.3 脆性岩石相似材料预制裂纹扩展连接分析 | 第64-90页 |
3.3.1 试样的分组 | 第64-65页 |
3.3.2 裂纹扩展动态信息的描述: | 第65-74页 |
3.3.3 预制裂纹的起裂模式与连接模式 | 第74-78页 |
3.3.4 裂纹试样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78-9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4 不同岩桥倾角下岩石相似材料预制裂纹扩展连接分析 | 第92-110页 |
4.1 三条预制裂纹的几何分布 | 第92页 |
4.2 延性组岩石相似材料预制裂纹扩展连接分析 | 第92-100页 |
4.2.1 试样的分组 | 第92-93页 |
4.2.2 预制裂纹的起裂模式与连接模式 | 第93-98页 |
4.2.3 裂纹试样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98-100页 |
4.3 脆性组岩石相似材料预制裂纹扩展连接分析 | 第100-108页 |
4.3.1 试样按角度分组及描述 | 第100-101页 |
4.3.2 预制裂纹的起裂模式与连接模式 | 第101-105页 |
4.3.3 裂纹试样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105-10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5 数字图像技术在多裂纹岩石相似材料试验中的应用 | 第110-132页 |
5.1 数字图像技术原理 | 第110-113页 |
5.1.1 图像采集原理 | 第110-112页 |
5.1.2 位移场测量 | 第112页 |
5.1.3 应变场测量 | 第112-113页 |
5.2 制斑及试验方法 | 第113-116页 |
5.2.1 制斑方法 | 第113页 |
5.2.2 试验设备及过程 | 第113-115页 |
5.2.3 DIC软件分析操作流程 | 第115-116页 |
5.3 试件压缩过程的DIC分析 | 第116-129页 |
5.3.1 延性试件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3页 |
5.3.2 脆性试件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3-12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9-13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32-133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133页 |
6.3 后续研究工作及展望 | 第133-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