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致谢 | 第7-10页 |
1 序言 | 第10-11页 |
2 案例分析框架及理论支持 | 第11-17页 |
2.1 李长栓的"理解、记忆、表达、应急"框架 | 第11-13页 |
2.2 分析中用到的其他理论 | 第13-17页 |
2.2.1 释意学派口译理论 | 第13-15页 |
2.2.2 吉尔的理解公式 | 第15页 |
2.2.3 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 | 第15-17页 |
3 课前准备 | 第17-18页 |
3.1 案例综述 | 第17页 |
3.2 译前准备 | 第17-18页 |
4 课堂译文分析 | 第18-40页 |
4.1 视译核查标准清单 | 第18-19页 |
4.2 语言知识及语外知识构成译员的理解 | 第19-27页 |
4.3 表达的准确、完整、规范受到理解、脱壳和技巧的影响 | 第27-36页 |
4.4 应急用于处理理解表达中意料之外的问题 | 第36-37页 |
4.5 取舍服务于表达,以理解为基础 | 第37-39页 |
4.6 练习录音分析结论 | 第39-40页 |
5 结论 | 第40-42页 |
5.1 总结与视译课堂建议 | 第40-41页 |
5.2 论文的局限性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1 逐字记录 | 第44-49页 |
附录2 参考译文 | 第49-55页 |
附录3 课堂实录 | 第55-66页 |
附录4 李长栓的翻译核查清单 | 第66-69页 |
附录5 课堂练习录音逐字记录(一) | 第69-76页 |
附录6 课堂练习录音逐字记录(二) | 第76-81页 |
附录7 课堂练习录音逐字记录(三)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