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导论第11-25页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第12-16页
        (一)研究缘起第12-15页
        (二)研究意义第15-16页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第16-22页
        (一)国外研究发展历程第17-18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8-22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2-25页
        (一)研究思路第22-24页
        (二)研究方法第24-25页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第25-47页
    一、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25-30页
        (一)法治精神及其相关概念第25-27页
        (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内涵指向第27-29页
        (三)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基本特点第29-30页
    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内在规定第30-36页
        (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核心要素第30-33页
        (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具体过程第33-34页
        (三)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运行机理第34-36页
    三、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历史积淀第36-42页
        (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8)第36-38页
        (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恢复发展(1979-1995)第38-40页
        (三)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全面兴起(1996至今)第40-42页
    四、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机制的提出第42-47页
        (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机制内涵第42-44页
        (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机制特点第44-47页
第二章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制约因素及其影响第47-58页
    一、中国古代法治传统的现代困境第47-52页
        (一)“礼法合治”传统的现代困境第48-49页
        (二)“法自君出”传统的现代困境第49-51页
        (三)“执法原情”传统的现代困境第51-52页
    二、中国当代法治自觉的现实阻力第52-55页
        (一)公民“法治权利意识”淡薄第52-53页
        (二)司法腐败与法律公信力不高第53-55页
    三、西方法治思想的影响及渗透问题第55-58页
        (一)中国立场与西方取向相互纠葛第55-57页
        (二)西方法治文化产品侵入与影响第57-58页
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机制的建构理路第58-73页
    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机制建构的基本原则第58-63页
        (一)坚持法治精神培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第58-60页
        (二)注重现代法治精神与传统治理精神的融合转化第60-61页
        (三)强化法治精神培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第61-63页
    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机制建构的总体思路第63-67页
        (一)秩序维护与教化育人相结合第63-64页
        (二)行为规范与精神塑造相结合第64-65页
        (三)知识传输与价值导向相结合第65-66页
        (四)氛围营造与个别引导相结合第66-67页
    三、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机制建构的重点难点及切入点第67-73页
        (一)重点:普遍养成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68-69页
        (二)难点:法治精神培育有效性、常态化第69-70页
        (三)切入点:建立健全法治精神培育体系第70-73页
第四章 建立“权责清晰,角色准确”的主体定位机制第73-82页
    一、“决策—导向”主体的角色与责任第73-76页
        (一)“决策—导向”主体的角色定位第73-74页
        (二)“决策—导向”主体的责任定位第74-76页
    二、“阐释—深化”主体的角色与责任第76-79页
        (一)“阐释—深化”主体的角色定位第76-78页
        (二)“阐释—深化”主体的责任定位第78-79页
    三、“传播—普及”主体的角色与责任第79-82页
        (一)“传播—普及”主体的角色定位第79-80页
        (二)“传播—普及”主体的责任定位第80-82页
第五章 建立“理论创新,实践为先”的实施机制第82-94页
    一、理想导向机制第82-86页
        (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道德理想的深度融汇第84页
        (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社会理想的紧密结合第84-85页
        (三)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个体理想的同构转化第85-86页
    二、利益驱动机制第86-88页
        (一)“物质与精神联动”的利益驱动内容第87页
        (二)“分群体、分层次”的利益驱动策略第87-88页
    三、传播认同机制第88-94页
        (一)规范舆论传播途径,提升舆论传播科学化水平第89-90页
        (二)优化大众引导方式,提升舆论监督公信力第90-91页
        (三)建立大众化监督平台,营造全民参与氛围第91-94页
第六章 建立“制度管理,规范运作”的保障机制第94-107页
    一、政策保障机制第94-99页
        (一)科学化、现代化、综合化的政策目标第95-96页
        (二)双轨式、全方位、交叉性的政策主题第96-97页
        (三)时代性、创新性、易感性的政策工具第97-98页
        (四)开放性、健康化、宽松式的政策环境第98-99页
    二、人才队伍保障机制第99-103页
        (一)培育为主、引进为辅的建设机制第99-100页
        (二)培训学习为主、隐性渗透为辅的培养机制第100-101页
        (三)兼具公平性与有效性的评价机制第101-102页
        (四)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第102-103页
    三、财政保障机制第103-107页
        (一)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第104-105页
        (二)中央领导与地方落实相结合第105-106页
        (三)需求保障与加强监督相结合第106-107页
结语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4页
后记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民间传说到艺术经典--艺术视野中的“梁祝”母题研究
下一篇:溶剂和碱催化典型有机反应机理研究及实验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