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网络成瘾的研究 | 第12-14页 |
1.1.1 网络成瘾的界定与诊断 | 第12-13页 |
1.1.2 网络成瘾的产生机制 | 第13-14页 |
1.2 无聊感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1 无聊感的定义 | 第14页 |
1.2.2 无聊感的分类 | 第14-15页 |
1.2.3 无聊的测量 | 第15页 |
1.2.4 无聊感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 冲动性的研究 | 第16-19页 |
1.3.1 冲动性的界定 | 第16-17页 |
1.3.2 冲动性的测量 | 第17-18页 |
1.3.3 冲动性的脑神经机制 | 第18页 |
1.3.4 冲动性与成瘾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4 网络成瘾大学生无聊感与冲动性的研究 | 第19-20页 |
第二章: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设计 | 第20-23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20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2.4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2.4.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2.4.2 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5.1 文献查阅法 | 第22页 |
2.5.2 调查法 | 第22页 |
2.5.3 问卷法 | 第22页 |
2.5.4 实验法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无聊感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 | 第23-35页 |
3.1 目的 | 第23页 |
3.2 问卷的设计 | 第23-24页 |
3.2.1 问卷的理论建构 | 第23-24页 |
3.2.2 问卷的编制 | 第24页 |
3.3 方法 | 第24-25页 |
3.3.1 被试 | 第24页 |
3.3.2 重测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3.3.3 实施方法与程序 | 第25页 |
3.3.4 统计处理 | 第25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5-33页 |
3.4.1 项目分析 | 第25页 |
3.4.2 因素分析 | 第25-26页 |
3.4.3 项目筛选及维度确立 | 第26-28页 |
3.4.4 信度分析 | 第28-29页 |
3.4.5 效度分析 | 第29-33页 |
3.4.5.1 内容效度 | 第29页 |
3.4.5.2 结构效度 | 第29-30页 |
3.4.5.3 校标效度 | 第30-31页 |
3.4.5.4 构想效度 | 第31-33页 |
3.5 讨论 | 第33-34页 |
3.5.1 大学生无聊感倾向问卷的结构 | 第33页 |
3.5.2 大学生无聊感倾向问卷的信、效度 | 第33-34页 |
3.6 结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无聊感、冲动性的关系研究 | 第35-49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4.3 方法 | 第35-36页 |
4.3.1 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4.3.2 研究工具 | 第36页 |
4.3.2.1 Young网络成瘾量表 | 第36页 |
4.3.2.2 自编大学生无聊感问卷 | 第36页 |
4.3.2.3 BIS-11 中文版 | 第36页 |
4.3.3 研究方法 | 第36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36-44页 |
4.4.1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 第36-37页 |
4.4.2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无聊感分析 | 第37-39页 |
4.4.2.1 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无聊感的比较 | 第37页 |
4.4.2.2 不同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家庭所在地网络成瘾大学生无聊感的比较 | 第37-38页 |
4.4.2.3 不同年级网络成瘾大学生无聊感的比较 | 第38-39页 |
4.4.3.网络成瘾大学生冲动性的分析 | 第39-40页 |
4.4.3.1 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冲动性的比较 | 第39页 |
4.4.3.2 不同性别、独生子女与否、不同家庭所在地网络成瘾大学生冲动性的比较 . 35 4.4.3.3 不同年级网络成瘾大学生冲动性的比较 | 第39-40页 |
4.4.3.3 不同年级网络成瘾大学生冲动性的比较 | 第40页 |
4.4.4.不同无聊感网络成瘾大学生冲动性的比较 | 第40-41页 |
4.4.5.网络成瘾大学生无聊感与冲动性的相关分析 | 第41页 |
4.4.6.大学生网络成瘾、无聊感与冲动性的相关研究 | 第41-42页 |
4.4.7 网络成瘾、无聊感与冲动性的回归分析 | 第42-44页 |
4.5.讨论 | 第44-48页 |
4.5.1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 | 第44页 |
4.5.2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无聊感的分析 | 第44-45页 |
4.5.3 网络成瘾大学生冲动性的分析 | 第45-46页 |
4.5.4 网络成瘾大学生无聊感与冲动性的比较 | 第46-47页 |
4.5.5 大学生网络成瘾、无聊感与冲动性的关系 | 第47-48页 |
4.6.结论 | 第48-49页 |
第五章:网络成瘾大学生冲动性的ERP研究 | 第49-59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49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49页 |
5.3 方法 | 第49-51页 |
5.3.1 被试 | 第49-50页 |
5.3.2 任务和程序 | 第50-51页 |
5.3.3 EEG记录和分析 | 第51页 |
5.3.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1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51-55页 |
5.4.1 行为数据结果 | 第51-52页 |
5.4.2 ERP结果 | 第52-55页 |
5.4.2.1 FRN测量(270~330ms) | 第52-54页 |
5.4.2.2 P300 测量(300-400ms) | 第54-55页 |
5.5 讨论 | 第55-58页 |
5.5.1 两类被试在实验任务中的行为差异 | 第55-56页 |
5.5.2 两类被试在实验任务中诱发的FRN波幅 | 第56-57页 |
5.5.3 两类被试在实验任务中诱发的P300 波幅 | 第57-58页 |
5.6 结论 | 第58-59页 |
第六章:本文的总结论、不足及展望 | 第59-61页 |
6.1 总结论 | 第59-60页 |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 | 第67-74页 |
附录 1:大学生无聊感倾向量表(初测) | 第67-68页 |
附录 2:大学生无聊感倾向问卷正式问卷 | 第68-69页 |
附录 3:校标效度问卷 | 第69-71页 |
1.社会支持量表 | 第69-70页 |
2.积极消极情绪量表 | 第70-71页 |
附录 4:网络成瘾量表 | 第71-72页 |
附录 5:BIS冲动性量表 | 第72-73页 |
附录 6:实验材料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