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联合企业经济论文--高新技术企业论文

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

前言第13-20页
    一、 选题背景第13-15页
    二、 研究方法与结构第15-18页
    三、 主要创新观点第18-20页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0-35页
    第一节 产业及产业空间集聚第20-27页
        一、 产业及其分类第20-23页
        二、 产业空间集聚第23-27页
    第二节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第27-35页
        一、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第27-30页
        二、 高技术产业的特点第30-32页
        三、 高技术产业与国家竞争优势第32-35页
第二章 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理论依据第35-51页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产业集聚的思想第35-37页
        一、 马克思关于劳动分工与协作利益的论述第35-36页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市生产力布局理论第36-37页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关于产业集聚的理论第37-48页
        一、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第37-39页
        二、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39-41页
        三、 地域生产综合体与增长极理论第41-44页
        四、 新产业区理论第44-46页
        五、 新竞争优势理论第46-48页
    第三节 产业集聚理论的新发展-新型工业化理论第48-51页
第三章 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基础第51-71页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构成要素第51-56页
        一、 构成要素第51-53页
        二、 各构成要素及其在产业集聚形成中的功能第53-56页
    第二节 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一般区位因素第56-61页
        一、 智力密集程度第57-58页
        二、 开发性技术条件第58-59页
        三、 风险资本的集聚第59页
        四、 信息资源条件第59-60页
        五、 完善的基础设施与适宜的生活环境第60-61页
    第三节 区域创新环境第61-71页
        一、 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第62-63页
        二、 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第63-66页
        三、 区域创新环境的结构第66-68页
        四、 区域创新环境与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第68-69页
        五、 区域创新环境的培育与形成第69-71页
第四章 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模式与实证研究第71-87页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带及其实证研究第72-75页
        一、 高技术产业带第72页
        二、 硅谷高技术产业带第72-75页
    第二节 科学园及其实证研究第75-79页
        一、 科学园第75-76页
        二、 剑桥科学园第76-79页
    第三节 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及其实证研究第79-82页
        一、 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第79-80页
        二、 台湾地区新竹科学工业园第80-82页
    第四节 科学城及其实证研究第82-84页
        一、 科学城第82-83页
        二、 日本筑波科学城第83-84页
    第五节 技术城及其实证研究第84-87页
        一、 技术城第84-85页
        二、 日本熊本技术城第85-87页
第五章 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效应第87-101页
    第一节 理论回顾第87-89页
    第二节 提高生产效率第89-91页
        一、 易于获取高度专门化的投入要素第89-90页
        二、 专业信息的积蓄与传递第90-91页
        三、 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的共享第91页
    第三节 创新效应第91-93页
        一、 高技术企业: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到消费者的最新需求动态第91页
        二、 产业集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降低创新风险第91-92页
        三、 产业集聚:新企业诞生的催化剂第92-93页
    第四节 协同效应第93-96页
        一、 协同的定义第93-94页
        二、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协同效应第94-96页
    第五节 外部经济效应第96-99页
        一、 风险投资集聚效应第96页
        二、 知识溢出效应第96-97页
        三、 人才市场专业化第97页
        四、 促进竞争与合作第97-99页
    第六节 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第99-101页
第六章 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制度安排第101-142页
    第一节 制度与制度创新第101-104页
        一、 制度的内涵第101-102页
        二、 制度的功能第102-103页
        三、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第103-104页
    第二节 制度安排与高技术产业集聚第104-107页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产权制度安排第107-116页
        一、 产权及产权制度第107-108页
        二、 产权制度安排与高技术产业集聚第108-109页
        三、 人力资本激励的制度安排第109-114页
        四、 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安排第114-116页
    第四节 市场制度安排与高技术产业集聚第116-121页
        一、 市场与市场制度第116-117页
        二、 市场制度的构成第117-119页
        三、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市场制度激励第119-121页
    第五节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风险投资制度安排第121-134页
        一、 风险投资的概念与特征第121-123页
        二、 风险投资是一项复杂的制度第123-124页
        三、 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集聚第124-129页
        四、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风险投资制度安排第129-134页
    第六节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第134-142页
        一、 构建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第135-136页
        二、 构建激励创新与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第136-138页
        三、 非正式制度安排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第138-142页
第七章 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政策支持第142-169页
    第一节 政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第142-148页
        一、 一般分析:政策的引导功能第142-146页
        二、 实证分析:美国政府对硅谷的作用第146-148页
    第二节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财政政策支持第148-154页
        一、 高技术产业发展财政支持的理论依据第148-149页
        二、 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财政支持第149-154页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政府采购政策支持第154-158页
        一、 政府采购及其特征第154-155页
        二、 政府采购政策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第155-157页
        三、 运用政府采购政策应注意的问题第157-158页
    第四节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第158-164页
        一、 中小企业在高技术产业集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158-160页
        二、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安排第160-164页
    第五节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产业政策支持第164-169页
        一、 产业政策对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第164-165页
        二、 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选择第165-169页
第八章 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问题研究第169-211页
    第一节 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现状分析第169-173页
        一、 中国高新区的发展历程第169-171页
        二、 高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171-173页
    第二节 中国高新区的布局及模式第173-188页
        一、 高新区的布局特征第173-176页
        二、 高新区布局合理化的思考第176-179页
        三、 高新区的发展模式选择第179-188页
    第三节 中国高新区的风险投资机制第188-195页
        一、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89-191页
        二、 建立中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机制的基本思路第191-195页
    第四节 中国高新区的创新体系第195-208页
        一、 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第196-198页
        二、 高新区的制度创新第198-201页
        三、 高新区的管理创新第201-204页
        四、 高新区的文化创新第204-208页
    第五节 大力推进我国高新区的国际化进程第208-211页
        一、 利用外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209页
        二、 实施“走出去”战略第209-211页
结束语第211-212页
参考文献第212-217页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217-219页
声明第219-220页
致谢第220-221页

论文共2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结构住宅抗侧力体系试验研究与非线性分析
下一篇:新型水溶性温敏性酞菁聚合物光敏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