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 第13-29页 |
1.1 我国钢结构应用情况 | 第13-17页 |
1.1.1 高层钢结构 | 第14页 |
1.1.2 大跨空间结构 | 第14-15页 |
1.1.3 桥梁结构 | 第15页 |
1.1.4 轻钢结构 | 第15-16页 |
1.1.5 住宅钢结构 | 第16-17页 |
1.2 钢结构住宅抗侧力体系的类型及应用 | 第17-20页 |
1.2.1 钢框架结构体系 | 第17页 |
1.2.2 钢框架支撑体系 | 第17-18页 |
1.2.3 钢框架一预制混凝土剪力墙体系 | 第18页 |
1.2.4 钢框架与混凝土剪力墙(或核心筒)体系 | 第18页 |
1.2.5 错列桁架结构体系 | 第18-19页 |
1.2.6 轻钢龙骨结构体系 | 第19-20页 |
1.3 钢结构住宅抗侧力体系的研究回顾 | 第20-21页 |
1.4 钢框架二阶分析方法回顾 | 第21-23页 |
1.4.1 结构二阶弹性分析 | 第22页 |
1.4.2 钢框架二阶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1.4.3 二阶简化分析 | 第23页 |
1.5 钢框架梁柱连接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5.1 刚性连接的研究 | 第24-25页 |
1.5.2 半刚性连接的研究 | 第25-27页 |
1.6 课题的提出和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27-29页 |
1.6.1 课题的提出 | 第27-28页 |
1.6.2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28-29页 |
第2章 钢框架抗侧力体系的试验研究 | 第29-51页 |
2.1 材料特性试验 | 第29-34页 |
2.1.1 钢材试验 | 第29-30页 |
2.1.2 空腔结构材料及复合砌体的构成 | 第30-32页 |
2.1.3 空腔结构砌体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32-34页 |
2.2 钢框架抗侧力体系试验研究 | 第34-38页 |
2.2.1 试件的设计和制作 | 第34-35页 |
2.2.2 试验加载装置 | 第35-37页 |
2.2.3 加载制度 | 第37-38页 |
2.2.4 数据采集 | 第38页 |
2.3 钢框架抗侧力体系试验过程及分析 | 第38-41页 |
2.4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41-47页 |
2.4.1 滞回性能分析 | 第41-42页 |
2.4.2 刚度退化 | 第42-44页 |
2.4.3 应变分析 | 第44页 |
2.4.4 耗能及等效粘滞阻尼 | 第44-46页 |
2.4.5 弯矩-转角关系分析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51页 |
第3章 钢框架支撑体系抗侧力性能研究 | 第51-76页 |
3.1 钢框架-支撑体系受力特性 | 第51-52页 |
3.2 支撑的种类和应用 | 第52-55页 |
3.2.1 中心支撑框架 | 第52-53页 |
3.2.2 偏心支撑框架 | 第53-54页 |
3.2.3 偏离中心支撑框架 | 第54-55页 |
3.3 中心支撑框架抗侧力性能分析 | 第55-63页 |
3.3.1 支撑的滞回特性和恢复力模型 | 第55-57页 |
3.3.2 中心支撑框架的弹塑性变形 | 第57-58页 |
3.3.3 中心支撑框架简化内力计算 | 第58-63页 |
3.4 偏心支撑框架抗侧力性能非线性分析 | 第63-75页 |
3.4.1 耗能梁段的内力分布及滞回特性 | 第64-66页 |
3.4.2 偏心支撑框架耗能梁段的弹塑性分析 | 第66-69页 |
3.4.3 偏心支撑钢框架极限分析和设计方法 | 第69-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4章 空腔结构砌体复合填充墙钢框架抗侧力性能研究 | 第76-96页 |
4.1 空腔结构砌体复合填充墙钢框架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 第76-81页 |
4.1.1 空腔结构砌体复合填充墙钢框架受力阶段描述 | 第77页 |
4.1.2 常用恢复力模型 | 第77-79页 |
4.1.3 空腔结构砌体复合填充墙钢框架滞回特性曲线模型化 | 第79-81页 |
4.2 空腔结构砌体复合墙钢框架刚度计算 | 第81-83页 |
4.2.1 初始刚度K_0 | 第82页 |
4.2.2 初裂刚度K_1 | 第82-83页 |
4.2.3 弹塑性刚度K_2和塑性刚度K_3 | 第83页 |
4.3 空腔结构砌体复合填充墙钢框架抗震计算 | 第83-87页 |
4.3.1 水平地震力的计算与分配 | 第83-84页 |
4.3.2 水平地震力的折减及相应变形 | 第84-86页 |
4.3.3 墙体开裂后填充墙框架的刚度折减 | 第86-87页 |
4.4 空腔结构砌体复合填充墙钢框架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 第87-90页 |
4.4.1 填充墙框架的屈服准则和破坏机构 | 第87-88页 |
4.4.2 填充墙钢框架的极限分析 | 第88-89页 |
4.4.3 极限承载能力的计算过程 | 第89-90页 |
4.5 算例 | 第90-91页 |
4.6 空腔结构砌体复合填充墙钢框架影响因素讨论 | 第91-94页 |
4.6.1 钢框架的影响 | 第91页 |
4.6.2 填充墙高宽比的影响 | 第91-93页 |
4.6.3 填充墙与钢框架抗剪连接件的影响 | 第93页 |
4.6.4 内填充墙与框架梁空隙的影响 | 第93-94页 |
4.6.5 填充墙开洞的影响 | 第9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钢框架抗侧力体系非线性数值计算 | 第96-110页 |
5.1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96-101页 |
5.1.1 材料的屈服准则、流动法则和强化法则 | 第96-99页 |
5.1.2 数值算法的步骤及有关说明 | 第99-101页 |
5.1.3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概述 | 第101页 |
5.2 钢框架抗侧力体系非线性有限元建模 | 第101-103页 |
5.2.1 建模使用的单元及其性质 | 第101-103页 |
5.2.2 加载制度及边界条件 | 第103页 |
5.2.3 材料的性质 | 第103页 |
5.3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6页 |
5.3.1 狗骨式刚性连接框架计算分析 | 第104-105页 |
5.3.2 偏心支撑框架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5-106页 |
5.3.3 中心支撑框架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10页 |
第6章 钢框架梁柱连接研究 | 第110-135页 |
6.1 钢框架梁柱连接试验研究 | 第110-119页 |
6.1.1 试件设计 | 第111-113页 |
6.1.2 试验概况 | 第113页 |
6.1.3 试验过程描述 | 第113-114页 |
6.1.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4-119页 |
6.2 钢框架梁柱节点脆性破坏的分析与改进 | 第119-123页 |
6.2.1 焊接结构脆性破坏的原因及断裂分析 | 第119页 |
6.2.2 钢框架梁柱节点脆性破坏的成因 | 第119-121页 |
6.2.3 钢框架刚性连接的改进措施 | 第121-123页 |
6.3 具有腹板双角钢的顶底角钢连接的力学分析 | 第123-134页 |
6.3.1 TSDWA连接分析方法简介 | 第124页 |
6.3.2 EC3规范力学模型 | 第124-126页 |
6.3.3 具有腹板双角钢的顶底角钢连接的计算模型 | 第126-128页 |
6.3.4 简化力学计算模型 | 第128-13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7章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非线性分析 | 第135-163页 |
7.1 引言 | 第135-136页 |
7.2 半刚性连接的种类和分类方法 | 第136-139页 |
7.2.1 半刚性连接的种类 | 第136-137页 |
7.2.2 钢框架连接的分类方法 | 第137-139页 |
7.3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二阶弹塑性分析 | 第139-143页 |
7.3.1 端部嵌固系数的引入 | 第139-141页 |
7.3.2 半刚性钢框架一阶非线性刚度矩阵 | 第141-142页 |
7.3.3 半刚性钢框架的二阶非线形分析 | 第142-143页 |
7.4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塑性铰分析 | 第143-146页 |
7.5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耗能分析 | 第146-153页 |
7.5.1 半刚性钢框架耗能的计算模型 | 第146-148页 |
7.5.2 结构的阻尼计算 | 第148页 |
7.5.3 线刚度的计算 | 第148-149页 |
7.5.4 半刚性连接的滞回模型-Richard滞回模型 | 第149-151页 |
7.5.5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耗能计算分析 | 第151-153页 |
7.6 连接形式对钢框架性能的影响 | 第153-157页 |
7.6.1 连接形式对框架弯矩分布的影响 | 第153-154页 |
7.6.2 连接形式对框架位移的影响 | 第154-156页 |
7.6.3 连接对框架塑性极限荷载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7.7 半刚性连接框架数值计算分析 | 第157-162页 |
7.7.1 有限元单元的确定 | 第157-159页 |
7.7.2 加载制度及材料特性 | 第159页 |
7.7.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159-162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3-166页 |
8.1 本文结论 | 第163-164页 |
8.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2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72-174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