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组充电过程中主动均衡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1.1.1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1.2 车用动力电池现状 | 第14-16页 |
1.2 电池均衡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电池充电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电池均衡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本文架构 | 第20-26页 |
1.3.1 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 第20-23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本文架构 | 第23-26页 |
第2章 电池参数与电池等效电路模型 | 第26-42页 |
2.1 磷酸铁锂电池基础特性研究 | 第26-35页 |
2.1.1 锂动力电池工作原理 | 第30-31页 |
2.1.2 电池充电特性 | 第31-32页 |
2.1.3 电池极化 | 第32-35页 |
2.2 电池充电模型搭建 | 第35-41页 |
2.2.1 双RC等效电路模型 | 第36-37页 |
2.2.2 参数辨识 | 第37-41页 |
2.2.3 模型试验验证 | 第4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电池常规充电与快速充电 | 第42-58页 |
3.1 常规充电 | 第42-47页 |
3.2 最佳充电理论与快速充电技术 | 第47-51页 |
3.3 正交实验 | 第51-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电池不均衡性分析与均衡技术 | 第58-84页 |
4.1 电池不均衡概述 | 第58页 |
4.2 不均衡性产生的原因 | 第58-64页 |
4.2.1 电池制造过程中产生的不均衡 | 第58-60页 |
4.2.2 电池静置过程中产生的不均衡 | 第60-61页 |
4.2.3 电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均衡 | 第61-64页 |
4.3 均衡技术 | 第64-81页 |
4.3.1 电池组不均衡的表现形式 | 第64-67页 |
4.3.2 均衡目的和技术分类 | 第67-68页 |
4.3.3 被动均衡 | 第68-69页 |
4.3.4 主动均衡 | 第69-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第5章 主动均衡控制策略的研究与搭建 | 第84-102页 |
5.1 主动均衡系统控制策略 | 第84-88页 |
5.1.1 主动均衡判据的选择 | 第84-85页 |
5.1.2 主动均衡阈值的确定 | 第85-86页 |
5.1.3 模糊控制策略基础及研究现状 | 第86-88页 |
5.2 多输入模糊控制策略的搭建 | 第88-92页 |
5.2.1 定义变量及变量的模糊化条件 | 第90-92页 |
5.2.2 制定反模糊化策略 | 第92页 |
5.3 充电主动均衡控制策略的搭建 | 第92-95页 |
5.4 均衡仿真验证 | 第95-99页 |
5.4.1 没有均衡条件下电池电压曲线 | 第95-96页 |
5.4.2 均衡验证 | 第96-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2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102-10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2-103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