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影响郑晓龙现实主义创作观形成的因素 | 第12-23页 |
第一节 家庭对郑晓龙的影响 | 第12-14页 |
一 父母对他的影响 | 第12页 |
二 妻子对他的影响 | 第12-14页 |
第二节 中国当代环境对其影响 | 第14-17页 |
一 流行音乐圈 | 第14-15页 |
二 文学圈 | 第15-16页 |
三 影视圈 | 第16-17页 |
第三节 郑晓龙面面观 | 第17-23页 |
一 他人对郑晓龙的评价 | 第17-19页 |
二 郑晓龙自身言说:对细节的逼真还原 | 第19-23页 |
第二章 郑晓龙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演变 | 第23-36页 |
第一节 郑晓龙导演现实主义创作初期阶段(1993 年——2006 年) | 第24-30页 |
一 对时代的呼应——《北京人在纽约》 | 第24-27页 |
二 对文化价值观冲突的重审——《刮痧》 | 第27-29页 |
三 对社会热点的审视——《永不放弃》《刑警使命》《将门风云》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郑晓龙导演现实主义创作发展阶段(2007 年——2011 年) | 第30-31页 |
一 回归质朴对普通家庭生活的再现——《金婚》 | 第30-31页 |
二 扎根底层对社会群体的拓展关注——《春草》 | 第31页 |
第三节 郑晓龙导演现实主义创作成熟阶段(2012 年至今) | 第31-36页 |
一 以虚拟现实对现实的社会揭露——《甄嬛传》 | 第32页 |
二 通过女性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红高粱》 | 第32-34页 |
三 家国情怀的抒发——《芈月传》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郑晓龙影视作品中现实主义创作的叙事策略 | 第36-49页 |
第一节 典型人物的塑造 | 第36-42页 |
一 为人物命运设置的“小悲剧” | 第36-37页 |
二 单一人物性格的刻画 | 第37-39页 |
三 丰满人物形象的塑造 | 第39-42页 |
第二节 社会现实矛盾的展现 | 第42-47页 |
一 城乡矛盾冲突 | 第42-43页 |
二 阶层矛盾冲突 | 第43-44页 |
三 女性主义与男权社会的矛盾 | 第44-47页 |
第三节 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叙事视角 | 第47-49页 |
一 批判性的叙事角度 | 第47-48页 |
二 宏大的叙事立意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