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曲线社区生态基础设施空间模型建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1 生态城市 | 第9-10页 |
1.2.2 城市中心区社区衰退 | 第10页 |
1.2.3 SEE复合发展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4.1 国内外生态社区规划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4.2 国内外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页 |
1.5.1 社区 | 第19页 |
1.5.2 社区EI | 第19页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2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社区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研究 | 第23-37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1.1 垂直城市 | 第23页 |
2.1.2 景观生态学 | 第23-24页 |
2.1.3 生态网络 | 第24页 |
2.2 社区生态基础设施的辨析 | 第24-29页 |
2.2.1 社区EI与居住区绿地的差异 | 第24-25页 |
2.2.2 社区EI与其他尺度EI的差异 | 第25-27页 |
2.2.3 社区EI的复合生态效益 | 第27-29页 |
2.3 社区生态基础设施空间总量标准与增量方法 | 第29-32页 |
2.3.1 总量标准的确定 | 第29-31页 |
2.3.2 总量的增量方法 | 第31-32页 |
2.4 社区生态基础设施空间构成 | 第32-37页 |
2.4.1 网络结构 | 第32-34页 |
2.4.2 生态斑块 | 第34-36页 |
2.4.3 生态廊道 | 第36-37页 |
第3章 曲线社区生态基础设施空间增量建构模型 | 第37-52页 |
3.1 社区生态基础设施总量问题 | 第37-41页 |
3.1.1 生态斑块总量问题 | 第37页 |
3.1.2 生态廊道总量问题 | 第37-40页 |
3.1.3 EI总量问题 | 第40-41页 |
3.2 社区空间发展模型 | 第41-46页 |
3.2.1 SEE复合发展模型 | 第41-43页 |
3.2.2 垂直社区发展模型 | 第43-46页 |
3.3 曲线社区空间规划实证 | 第46-52页 |
3.3.1 SEE复合用地规划 | 第46-47页 |
3.3.2 社区垂直空间规划 | 第47-51页 |
3.3.3 规划前后社区EI总量比较 | 第51-52页 |
第4章 曲线社区生态基础设施空间结构建构模型 | 第52-76页 |
4.1 社区生态基础设施结构问题 | 第52-55页 |
4.1.1 网络结构问题 | 第52-53页 |
4.1.2 生态斑块结构问题 | 第53-54页 |
4.1.3 生态廊道结构问题 | 第54-55页 |
4.2 社区生态基础设施网络模型 | 第55-60页 |
4.2.1 社区EI网络基本模型 | 第55页 |
4.2.2 社区EI网络衍生模型 | 第55-58页 |
4.2.3 社区EI景观连接模型 | 第58-60页 |
4.3 社区生态斑块建构模型 | 第60-64页 |
4.3.1 斑块大小 | 第60-61页 |
4.3.2 斑块布局 | 第61-63页 |
4.3.3 斑块形状 | 第63-64页 |
4.4 社区生态廊道建构模型 | 第64-67页 |
4.4.1 绿色道路廊道 | 第64-66页 |
4.4.2 绿色带状廊道 | 第66-67页 |
4.5 曲线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构实证 | 第67-76页 |
4.5.1 曲线社区EI网络结构 | 第67页 |
4.5.2 曲线社区斑块规划 | 第67-70页 |
4.5.3 曲线社区廊道规划 | 第70-74页 |
4.5.4 规划前后EI结构比较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1 社区生态廊道统计表 | 第81-92页 |
附录2 社区现状生态斑块廊道编号图 | 第92-100页 |
附录3 曲线社区EI空间建构 | 第100-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