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8-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1.引言 | 第17-22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22-48页 |
2.1 黑色素瘤恶性增殖相关的功能基因筛选 | 第22-27页 |
2.1.1 芯片 | 第22页 |
2.1.2 材料和试剂 | 第22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1.4.1 标本收集 | 第23页 |
2.1.4.2 总RNA的抽提 | 第23页 |
2.1.4.3 总RNA质控 | 第23-24页 |
2.1.4.4 总RNA的纯化 | 第24-25页 |
2.1.4.5 总RNA的放大和标记 | 第25页 |
2.1.4.6 芯片杂交 | 第25-26页 |
2.1.4.7 芯片洗涤 | 第26页 |
2.1.4.8 芯片扫描 | 第26页 |
2.1.5 芯片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2.2 基于RNAi的EIF3D、MYO6、ASNS慢病毒载体工具制备和慢病毒包装 | 第27-34页 |
2.2.1 细胞株 | 第27页 |
2.2.2 慢病毒载体 | 第27页 |
2.2.3 材料和试剂 | 第27-28页 |
2.2.4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2.5 实验方法 | 第28-34页 |
2.2.5.1 基因信息以及si RNA序列 | 第29-30页 |
2.2.5.2 sh RNA质粒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第30-32页 |
2.2.5.2.1 骨架质粒DNA酶切 | 第30页 |
2.2.5.2.2 DH5α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0页 |
2.2.5.2.3 连接反应 | 第30-31页 |
2.2.5.2.4 转化 | 第31页 |
2.2.5.2.5 PCR鉴定 | 第31-32页 |
2.2.5.3 慢病毒包装 | 第32-33页 |
2.2.5.3.1 DNA溶液的制备 | 第32页 |
2.2.5.3.2 慢病毒包装 | 第32-33页 |
2.2.5.4 慢病毒滴度测定 | 第33-34页 |
2.3 EIF3D、MYO6、ASNS在黑色素瘤细胞表型验证和分子机制研究 | 第34-44页 |
2.3.1 细胞株 | 第34-35页 |
2.3.2 材料和试剂 | 第35页 |
2.3.3 主要仪器 | 第35-36页 |
2.3.4 试剂配置 | 第36页 |
2.3.5 实验方法 | 第36-44页 |
2.3.5.1 慢病毒感染 | 第36-37页 |
2.3.5.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7-38页 |
2.3.5.3 Western blot | 第38-42页 |
2.3.5.3.1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39页 |
2.3.5.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9-40页 |
2.3.5.3.3 转膜 | 第40页 |
2.3.5.3.4 封闭、抗体孵育、显色 | 第40-42页 |
2.3.5.4 MTT细胞增殖实验 | 第42页 |
2.3.5.5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 第42-43页 |
2.3.5.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第43-44页 |
2.3.6 统计学方法 | 第44页 |
2.4 免疫组化验证EIF3D在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 第44-48页 |
2.4.1 患者来源及临床资料 | 第44页 |
2.4.2 材料和试剂 | 第44-45页 |
2.4.3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2.4.4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2.4.4.1 标本处理 | 第45-46页 |
2.4.4.2 免疫组化染色 | 第46-47页 |
2.4.4.2.1 PBS磷酸盐缓冲液(PH7.4)溶液配制 | 第46页 |
2.4.4.2.2 免疫组化染色 | 第46-47页 |
2.4.4.3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 | 第47页 |
2.4.5 统计学方法 | 第47-48页 |
3 结果 | 第48-81页 |
3.1 黑色素瘤恶性增殖相关功能基因的筛选 | 第48-52页 |
3.1.1 质检结果 | 第48页 |
3.1.2 数据分析 | 第48-51页 |
3.1.3 新鲜组织样品中差异表达基因的q PCR验证 | 第51-52页 |
3.2 基于RNAi的EIF3D、MYO6、ASNS慢病毒载体工具制备和慢病毒包装 | 第52-65页 |
3.2.1 慢病毒载体构建 | 第52-63页 |
3.2.1.1 EIF3D RNAi载体构建 | 第52-55页 |
3.2.1.2 MYO6 RNAi载体构建 | 第55-60页 |
3.2.1.3 ASNS RNAi载体构建 | 第60-63页 |
3.2.2 慢病毒包装 | 第63-64页 |
3.2.3 慢病毒滴度测定 | 第64-65页 |
3.3 EIF3D、MYO6、ASNS在黑色素瘤细胞表型验证和分子机制研究 | 第65-78页 |
3.3.1 慢病毒感染效率鉴定 | 第65-66页 |
3.3.2 基因的敲减效率验证-m RNA水平 | 第66-67页 |
3.3.3 基因的敲减效率验证-蛋白水平 | 第67-70页 |
3.3.4 EIF3D、MYO6 和ASNS沉默对黑色素瘤细胞恶性增殖的影响 | 第70-72页 |
3.3.5 EIF3D、MYO6 和ASNS沉默对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 第72-73页 |
3.3.6 EIF3D、MYO6 和ASNS沉默对黑色素瘤细胞周期进展的影响 | 第73-75页 |
3.3.7 EIF3D介导黑色素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探讨 | 第75-78页 |
3.4 免疫组化验证EIF3D在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和临床因素的相关性 | 第78-81页 |
4.讨论 | 第81-89页 |
5.结论 | 第89-90页 |
6.参考文献 | 第90-101页 |
附录 | 第10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课题综述及参考文献 | 第105-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