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

红水河特大桥施工控制关键问题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斜拉桥概述第11-13页
    1.2 叠合梁斜拉桥的发展第13-15页
    1.3 斜拉桥施工控制概述第15-19页
        1.3.1 开环控制第16页
        1.3.2 闭环控制第16-17页
        1.3.3 自适应控制法第17-18页
        1.3.4 其他控制思路第18-19页
    1.4 本文工程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9-23页
        1.4.1 工程背景第19-21页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合理成桥索力的确定第23-34页
    2.1 索力优化概念第23-25页
    2.2 索力优化方法第25-28页
        2.2.1 影响矩阵法第25-27页
        2.2.2 可行域法第27-28页
    2.3 红水河特大桥成桥索力第28-33页
        2.3.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28-29页
        2.3.2 红水河特大桥成桥索力的计算第29-31页
        2.3.3 恒载作用下内力分析第31-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施工索力及无应力索长的确定第34-48页
    3.1 红水河特大桥施工索力第34-37页
        3.1.1 正装差值迭代法计算初张索力第34页
        3.1.2 施工顺序第34-36页
        3.1.3 红水河特大桥初张索力计算结果第36-37页
    3.2 红水河特大桥无应力索长第37-46页
        3.2.1 Ernst等效弹性模量理论第37-38页
        3.2.2 悬链线索形理论第38-41页
        3.2.3 无应力索长计算结果第41-43页
        3.2.4 斜拉索合理下料长度计算第43-46页
    3.3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钢主梁制造线形分析第48-64页
    4.1 斜拉桥三种线形及其联系第48-49页
    4.2 斜拉桥预拱度第49页
    4.3 制造线形计算方法第49-51页
        4.3.1 零初始位移法第49-50页
        4.3.2 切线初始位移法第50-51页
        4.3.3 两种方法的区别第51页
    4.4 制造线形的计算第51-55页
        4.4.1 无应力夹角的计算第52-54页
        4.4.2 钢梁的轴向长度补偿第54-55页
    4.5 红水河特大桥制造线形计算第55-63页
        4.5.1 红水河特大桥叠合梁一般构造第55-56页
        4.5.2 红水河特大桥制造线形计算结果第56-59页
        4.5.3 连接板关键控制尺寸计算第59-61页
        4.5.4 红水河特大桥横梁预拱度第61页
        4.5.5 红水河特大桥钢梁长度补长第61-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水化热分析第64-84页
    5.1 概述第64页
    5.2 计算原理第64-71页
        5.2.1 热传导方程第64-65页
        5.2.2 边界条件第65-67页
        5.2.3 管冷第67-68页
        5.2.4 混凝土水化热温度以及收缩应力计算第68-71页
    5.3 温控措施第71-74页
        5.3.1 承台概况第71页
        5.3.2 调整混凝土配合比第71-73页
        5.3.3 施工顺序与冷管布置第73-74页
    5.4 有限元模型分析第74-76页
        5.4.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74-75页
        5.4.2 水化热峰值第75页
        5.4.3 混凝土应力与容许拉应力第75-76页
    5.5 实时温度监测措施第76-79页
        5.5.1 承台温度传感器布设第76-77页
        5.5.2 实时温度监测第77-79页
    5.6 温控数据分析及结论第79-83页
    5.7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结论和展望第84-86页
    1 结论第84-85页
    2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附件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色素瘤恶性增殖分子标记的细胞功能和分子机制研究
下一篇:针刺结合温润附葛汤治疗阳虚型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