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 中医学对暴聋的认识 | 第10-13页 |
1.1 暴聋的释名 | 第10页 |
1.2 耳与脏腑的关系 | 第10-11页 |
1.2.1 耳与肾 | 第10页 |
1.2.2 耳与心 | 第10页 |
1.2.3 耳与肝胆 | 第10-11页 |
1.2.4 耳与肺 | 第11页 |
1.2.5 耳与脾 | 第11页 |
1.3 中医古籍对暴聋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13页 |
1.4 古代医籍对暴聋治疗的记载 | 第13页 |
1.4.1 内治法 | 第13页 |
1.4.2 外治法 | 第13页 |
1.4.3 针灸治疗 | 第13页 |
2. 现代医家对暴聋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2.1 现代医家对暴聋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页 |
2.2 现代医家对暴聋的辩证治疗 | 第14-17页 |
3. 现代医学对突聋的认识 | 第17-23页 |
3.1 概论 | 第17页 |
3.2 突聋的流行病学 | 第17-18页 |
3.3 突聋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第18-19页 |
3.4 突聋的临床表现 | 第19-20页 |
3.5 突聋的检查 | 第20页 |
3.6 突聋的治疗方法 | 第20-23页 |
临床研究 | 第23-3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3-27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2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1.3 症状体征分级及量化标准 | 第24-25页 |
1.4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6-2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2.2 仪器来源 | 第28页 |
2.3 观测项目和指标 | 第28页 |
3. 观察方法 | 第28-29页 |
4. 统计方法 | 第29页 |
5. 治疗前两组情况比较 | 第29-31页 |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见表1、表2) | 第29页 |
5.2 两组治疗前病情分布情况见(表3-6) | 第29-30页 |
5.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主次症均衡性的比较(见表7) | 第30-31页 |
5.4 两组治疗前纯音听阈测定比较(见表8) | 第31页 |
6. 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6.1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的积分情况 | 第31-32页 |
6.2 治疗组-治疗7天后与治疗14天后症状积分比较 | 第32页 |
6.3 对照组-治疗7天后与治疗14天后症状积分比较 | 第32-33页 |
6.4 两组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测定变化的比较 | 第33页 |
6.5 治疗14天后两组整体疗效的比较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42页 |
1. 立题依据 | 第34-35页 |
2. 疗效 | 第35页 |
3. 方药讨论 | 第35-36页 |
4.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 | 第36-41页 |
4.1 龙胆草 | 第36-37页 |
4.2 黄芩 | 第37页 |
4.3 栀子 | 第37页 |
4.4 黄连 | 第37页 |
4.5 磁石 | 第37-38页 |
4.6 泽泻 | 第38页 |
4.7 当归 | 第38页 |
4.8 生地黄 | 第38页 |
4.9 川芎 | 第38-39页 |
4.10 香附 | 第39页 |
4.11 石菖蒲 | 第39页 |
4.12 路路通 | 第39页 |
4.13 郁金 | 第39-40页 |
4.14 柴胡 | 第40页 |
4.15 煅龙骨 | 第40页 |
4.16 甘草 | 第40-41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