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0-13页 |
1.3.1 桥梁减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2 斜拉桥动力特性及阻尼参数分析 | 第15-33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减震技术的介绍 | 第15-17页 |
2.2.1 粘滞阻尼器 | 第15-16页 |
2.2.2 钢阻尼器 | 第16-17页 |
2.3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7-19页 |
2.4 桥梁有限元模型和动力特性分析 | 第19-24页 |
2.4.1 桥梁有限元模型 | 第19页 |
2.4.2 桥梁动力特性分析 | 第19-24页 |
2.5 斜拉桥纵桥向减震分析 | 第24-28页 |
2.5.1 纵桥向阻尼器布置 | 第24页 |
2.5.2 纵向粘滞阻尼器阻尼参数的确定 | 第24-28页 |
2.5.3 粘滞阻尼器的滞回曲线 | 第28页 |
2.6 斜拉桥横桥向减震分析 | 第28-31页 |
2.6.1 横桥向阻尼器的布置 | 第28-29页 |
2.6.2 横向钢阻尼器参数的确定 | 第29-31页 |
2.6.3 钢阻尼器的滞回曲线 | 第3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33-41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易损性曲线的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3.3 地震动输入 | 第35-36页 |
3.4 桥梁损伤状态及其损伤评定 | 第36-40页 |
3.4.1 结构破坏准则 | 第36-38页 |
3.4.2 桥梁构件损伤状态和损伤指标的确定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斜拉桥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41-69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建立理论易损性曲线的步骤 | 第41-42页 |
4.3 选取地震波 | 第42-45页 |
4.3.1 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 | 第43页 |
4.3.2 地震动-结构样本的生成 | 第43-45页 |
4.4 斜拉桥损伤指标的建立 | 第45-51页 |
4.4.1 主塔的损伤指标 | 第45-47页 |
4.4.2 墩梁连接处的损伤指标 | 第47-48页 |
4.4.3 桥墩的损伤指标 | 第48-51页 |
4.5 减震体系和非减震体系主塔易损性对比分析 | 第51-64页 |
4.5.1 主塔顺桥向的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 | 第51-60页 |
4.5.2 主塔横桥向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 | 第60-64页 |
4.6 减震体系和非减震体系墩梁连接处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4.6.1 墩梁连接处的纵向地震易损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4.6.2 墩梁连接处的横向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5页 |
4.7 减震体系和非减震体系辅助墩过渡墩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4.8 减震桥梁系统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6-68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