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3.1 研究视角 | 第10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1-14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 2.1 基本理论 | 第14-20页 |
| 2.1.1 公平 | 第14-15页 |
| 2.1.2 教育公平 | 第15-17页 |
| 2.1.3 社会保障中的教育公平 | 第17-18页 |
| 2.1.4 教育的投入产出函数 | 第18-20页 |
| 2.2 关于教育不公平的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 2.2.1 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城乡差距 | 第20-21页 |
| 2.2.2 研究不同教育阶段的不公平问题 | 第21-23页 |
| 2.2.3 对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理论探讨 | 第23-24页 |
| 2.2.4 微观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 第24-25页 |
| 2.2.5 研究述评 | 第25-26页 |
| 3 中国教育不公平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26-33页 |
| 3.1 中国教育公平的发展历程 | 第26-31页 |
| 3.1.1 从大众主义到精英主义(20世纪50年代初期) | 第26-27页 |
| 3.1.2 “文化大革命”时期 | 第27-29页 |
| 3.1.3 教育的“拨乱反正”(20世纪80年代) | 第29-30页 |
| 3.1.4 教育公平新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 | 第30-31页 |
| 3.2 中国教育公平的特点 | 第31-33页 |
| 4 数据的实证分析 | 第33-46页 |
| 4.1 计量模型选取 | 第33页 |
| 4.2 数据介绍与主要解释变量 | 第33-35页 |
| 4.2.1 数据介绍 | 第33页 |
| 4.2.2 核心解释变量 | 第33-35页 |
|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5-40页 |
| 4.3.1 性别差异 | 第35-37页 |
| 4.3.2 户籍差异 | 第37-38页 |
| 4.3.3 差异的变化趋势 | 第38-40页 |
| 4.4 回归分析 | 第40-46页 |
| 4.4.1 小学升初中教育机会获得的差异 | 第40-42页 |
| 4.4.2 初中升高中教育机会获得的差异 | 第42-44页 |
| 4.4.3 高中升大学教育机会获得的差异 | 第44-46页 |
| 5 教育福利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 第46-50页 |
| 5.1 教育福利促进教育公平 | 第46页 |
| 5.2 教育福利促进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 5.2.1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福利公平问题 | 第46-47页 |
| 5.2.2 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问题 | 第47-48页 |
| 5.3 教育福利促进教育公平的解决对策 | 第48-50页 |
| 6 结论与研究不足 | 第50-51页 |
| 6.1 结论 | 第50页 |
| 6.2 研究不足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