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 第12-20页 |
1.2.1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强度折减法及Druker-Prager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岩土常用屈服准则及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第22-44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Mohr-Coulumb(M-C准则)屈服条件 | 第23-26页 |
2.3 Drucker-Prager(D-P准则)屈服条件 | 第26-27页 |
2.4 (修正)剑桥模型简介 | 第27-33页 |
2.4.1 原始剑桥(Cam-Clay)模型 | 第28-30页 |
2.4.2 修正剑桥(Modified Cam-Clay)模型 | 第30-33页 |
2.5 流动法则 | 第33-36页 |
2.5.1 关联流动法则下的塑性应变增量的一般表达 | 第33页 |
2.5.2 M-C屈服条件和D-P屈服条件下的关联流动法则 | 第33-34页 |
2.5.3 ABAQUS软件中的塑性势函数 | 第34-36页 |
2.6 强度折减法原理及其失稳判据 | 第36-38页 |
2.6.1 强度折减法原理及其失稳判据 | 第36-37页 |
2.6.2 强度折减法中安全系数的定义 | 第37-38页 |
2.7 强度折减法在ABAQUS中的实现D-P模型参数的转换 | 第38-40页 |
2.7.1 强度参数的折减方法 | 第38-40页 |
2.8 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原理简介 | 第40-44页 |
2.8.1 弹塑性刚度矩阵的推导 | 第40-41页 |
2.8.2 非线性方程组解法 | 第41-44页 |
第三章 青岛R3线隧道围岩稳定性及其空间分布 | 第44-87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青岛-黄岛地区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 第44-47页 |
3.2.1 黄海东路站-东方影都站区间地层分布 | 第45-47页 |
3.3 上软下硬地层隧道稳定性及其空间分布 | 第47-85页 |
3.3.1 计算说明 | 第47-49页 |
3.3.2 区间围岩稳定性 | 第49-85页 |
3.4 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区间隧道结构优化设计 | 第87-111页 |
4.1 引言 | 第87页 |
4.2 隧道结构设计方法概述 | 第87-91页 |
4.2.1 初期支护设计方法及其优化研究现状 | 第88-89页 |
4.2.2 二次衬砌设计计算方法 | 第89-91页 |
4.3 应力释放率及其在ABAQUS中的实现 | 第91-92页 |
4.4 有限元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92页 |
4.5 现有初支下围岩安全系数计算 | 第92-96页 |
4.5.1 13m埋深现有初支围岩安全系数 | 第92-93页 |
4.5.2 15m埋深现有初支围岩安全系数 | 第93-95页 |
4.5.3 17m埋深现有初支围岩安全系数 | 第95-96页 |
4.6 优化初支后围岩安全系数计算 | 第96-100页 |
4.6.1 13m埋深优化初支围岩安全系数计算 | 第96-97页 |
4.6.2 15m埋深优化初支围岩安全系数计算 | 第97-98页 |
4.6.3 17m埋深优化初支围岩安全系数计算 | 第98-100页 |
4.7 优化初支后二次衬砌安全系数计算 | 第100-110页 |
4.7.1 13m埋深二次衬砌安全系数 | 第100-103页 |
4.7.2 15m埋深二次衬砌安全系数 | 第103-107页 |
4.7.3 17m埋深二次衬砌安全系数 | 第107-110页 |
4.8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11-113页 |
5.1 结论 | 第111页 |
5.2 展望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