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三、研究评价 | 第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三、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我国古代高校分斋制发展状况及特征 | 第23-32页 |
第一节 我国古代高校分斋制发展状况 | 第23-28页 |
一、分斋制的雏形 | 第23-25页 |
二、分斋制的确立 | 第25-27页 |
三、分斋制的发展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我国古代高校分斋制的特征 | 第28-32页 |
一、斋具有相对独立性 | 第28-29页 |
二、以类群居与集体教学 | 第29-30页 |
三、按学派(或学科)分类教学 | 第30页 |
四、主辅修结合与积分升舍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现代大学学院制的发展状况及特征 | 第32-43页 |
第一节 现代大学学院制的发展状况 | 第32-40页 |
一、学院制在西方的发展状况 | 第32-37页 |
二、学院制在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 | 第37-40页 |
第二节 现代大学学院制的特征 | 第40-43页 |
一、学院具有相对独立性 | 第40-41页 |
二、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分类教学 | 第41页 |
三、学术性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我国古代高校分斋制与现代大学学院制的比较 | 第43-49页 |
第一节 我国古代高校分斋制与现代大学学院制相同之处 | 第43-47页 |
一、相对独立性 | 第43-44页 |
二、组织与管理结构相似 | 第44-45页 |
三、按学派(学科)设置斋、院 | 第45-46页 |
四、实行分科分类教学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我国古代高校分斋制与现代大学学院制不同之处 | 第47-49页 |
一、学科性和学术性 | 第47-48页 |
二、专业性凸显程度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研究启示 | 第49-56页 |
第一节 打造学院品牌 | 第49-51页 |
一、优化组织和管理模式 | 第49-50页 |
二、发挥特色学院魅力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发挥名师效应 | 第51-52页 |
一、构建名师核心团队 | 第51页 |
二、发扬名师个人魅力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强化学科建设 | 第52-54页 |
一、加强特色学科建设 | 第52-53页 |
二、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良性互动 | 第53-54页 |
第四节 推进配套机制创新 | 第54-56页 |
一、全面推行主辅修制 | 第54-55页 |
二、实行学分制管理机制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