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热式和浮子流量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1 热式气体质量流量传感器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1-16页
        1.1.1 热式气体质量流量传感器发展过程第11-13页
        1.1.2 传感器设计的研究现状第13页
        1.1.3 传感器建模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1.4 测量方法与数据处理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1.5 温度补偿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 浮子流量传感器的研究现状第16-21页
        1.2.1 浮子流量传感器的发展概况第16-17页
        1.2.2 浮子流量传感器原理第17-18页
        1.2.3 浮子流量传感器的早期研究第18页
        1.2.4 浮子流量传感器的结构设计与优化第18-19页
        1.2.5 浮子流量传感器输出非线性问题第19页
        1.2.6 浮子流量传感器内部流场的仿真计算第19-20页
        1.2.7 流体粘度对浮子流量传感器测量精度影响的研究第20-21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21-24页
        1.3.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2 创新点第22-24页
第二章 恒流法热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与实验第24-40页
    2.1 传热原理第24-25页
    2.2 热式流量传感器基本工作原理第25-26页
    2.3 恒流法热式流量传感器基本工作原理第26-28页
    2.4 实验验证第28-30页
    2.5 探头的结构设计第30-33页
    2.6 自然对流对低流速测量影响的分析第33-34页
    2.7 探头在管道中插入深度研究第34-36页
    2.8 不同流体温度下热式气体质量流量传感器实验研究第36-39页
    2.9 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热式气体质量流量传感器铠装探头传热模型第40-52页
    3.1 铠装速度探头传热模型第40-45页
    3.2 温度补偿后实验数据及误差分析第45-47页
    3.3 提高热式气体质量流量传感器测量性能的措施第47-50页
        3.3.1 探头的几何尺寸对测量分辨率的影响第47-48页
        3.3.2 温度探头与速度探头相对位置对低流速测量的影响第48-49页
        3.3.3 铂电阻与钢保护套不同心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第49-50页
        3.3.4 防振动措施第50页
    3.4 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粘度对浮子流量传感器测量影响的实验研究第52-67页
    4.1 实验研究第52-66页
        4.1.1 实验目的第52页
        4.1.2 水实验检定装置第52-53页
        4.1.3 检定数据第53-54页
        4.1.4 粘度实验第54-55页
        4.1.5 粘度实验装置与实验过程第55-56页
        4.1.6 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第56-66页
    4.2 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基于CFD浮子流量传感器粘度影响研究第67-87页
    5.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第67-68页
        5.1.1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的组成第67-68页
        5.1.2 利用Fluent软件仿真求解问题的步骤第68页
    5.2 浮子流量传感器的仿真计算第68-78页
        5.2.1 GAMBIT生成计算网格第69-72页
        5.2.2 浮子流量传感器流场的流动状态第72-75页
        5.2.3 仿真模型的选择第75-78页
        5.2.4 Fluent中的设置第78页
    5.3 仿真结果分析第78-86页
        5.3.1 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第78-81页
        5.3.2 仿真速度场分析第81-86页
    5.4 总结第86-87页
第六章 基于层流同心环空理论的浮子传感器模型第87-106页
    6.1 层流同心环空流动第87-89页
    6.2 基于层流同心环空理论的孔板浮子流量传感器分区域建模第89-95页
    6.3 孔板浮子流量传感器理论计算结果及误差分析第95-98页
    6.4 锥管浮子流量传感器的分区域模型第98-104页
    6.5 锥管浮子流量传感器实验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及误差分析第104-105页
    6.6 小结第105-106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6-108页
    7.1 总结第106-107页
    7.2 展望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6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户侧需求响应资源运行优化方法
下一篇:内阵列电极电容层析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