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7页 |
1.3.3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技术联盟稳定性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1-24页 |
2.1.1 技术联盟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2 技术联盟稳定性相关概念 | 第22页 |
2.1.3 通信企业的技术联盟稳定性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2.1.4 战略联盟理论 | 第23-24页 |
2.1.5 合作竞争理论 | 第24页 |
2.2 知识共享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4-25页 |
2.2.1 知识共享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2.2.2 知识管理理论 | 第25页 |
2.3 技术创新能力相关概念 | 第25-27页 |
2.3.1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 | 第25-26页 |
2.3.2 技术创新能力相关概念 | 第26页 |
2.3.3 通信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关概念 | 第26-27页 |
2.4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 | 第27页 |
2.4.1 结构方程模型定义 | 第27页 |
2.4.2 结构方程模型特点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技术联盟稳定性对通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28-36页 |
3.1 变量解释及理论模型 | 第28-31页 |
3.1.1 技术联盟稳定性维度 | 第28-29页 |
3.1.2 知识共享维度 | 第29-30页 |
3.1.3 技术创新能力维度 | 第30页 |
3.1.4 理论模型 | 第30-31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1-33页 |
3.2.1 技术联盟稳定性与通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第31页 |
3.2.2 技术联盟稳定性与知识共享 | 第31-32页 |
3.2.3 知识共享与通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第32页 |
3.2.4 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 第32页 |
3.2.5 研究假设汇总 | 第32-33页 |
3.3 变量的测量 | 第33-35页 |
3.3.1 自变量技术联盟稳定性量表 | 第33-34页 |
3.3.2 中介变量知识共享量表 | 第34-35页 |
3.3.3 因变量技术创新能力量表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实证分析 | 第36-49页 |
4.1 样本统计性描述分析 | 第36-37页 |
4.1.1 问卷设计 | 第36页 |
4.1.2 数据统计 | 第36-37页 |
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7-41页 |
4.2.1 信度分析 | 第37-38页 |
4.2.2 效度分析 | 第38-39页 |
4.2.3 因子分析 | 第39-41页 |
4.3 研究假设检验 | 第41-48页 |
4.3.1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第41-42页 |
4.3.2 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 | 第42-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实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9-56页 |
5.1 实证结论 | 第49-51页 |
5.1.1 技术联盟稳定性对知识共享影响的结论 | 第49-50页 |
5.1.2 知识共享对通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结论 | 第50页 |
5.1.3 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的结论 | 第50页 |
5.1.4 技术联盟稳定性对通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结论 | 第50-51页 |
5.2 加强技术联盟稳定性提高通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51-55页 |
5.2.1 搭建技术学习平台,提高联盟学习能力 | 第52-53页 |
5.2.2 强化合作协同意识,促使联盟关系紧密 | 第53-54页 |
5.2.3 加强联盟信任管理,保证组织承诺有效 | 第54-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62-63页 |
附录A:技术联盟稳定性对通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调查问卷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