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9-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大狗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 第16-29页 |
1.1 大狗场自然环境 | 第16-18页 |
1.1.1 地理环境 | 第17-18页 |
1.1.2 气候、植被环境 | 第18页 |
1.2 大狗场人文环境 | 第18-29页 |
1.2.1 族源族称 | 第19-21页 |
1.2.2 语言及文字 | 第21-22页 |
1.2.3 习俗 | 第22-26页 |
1.2.4 信仰与禁忌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大狗场仡佬族音乐类型及现状 | 第29-37页 |
2.1 大狗场仡佬族音乐类型 | 第29-33页 |
2.1.1 民歌 | 第30-31页 |
2.1.2 祭祀歌 | 第31-32页 |
2.1.3 乐器 | 第32-33页 |
2.2 大狗场仡佬族音乐现状 | 第33-37页 |
2.2.1 沿用习俗 | 第33-35页 |
2.2.2 本民族自身的保护现状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大狗场仡佬族音乐表现形态及音乐形态分析 | 第37-69页 |
3.1 大狗场仡佬族音乐的表现形态 | 第37-43页 |
3.1.1 表现方式 | 第37-39页 |
3.1.2 表现的场合 | 第39-41页 |
3.1.3 表现功能 | 第41-43页 |
3.2 大狗场仡佬族的音乐形态分析 | 第43-69页 |
3.2.1 调式调性特征 | 第43-46页 |
3.2.2 旋律特征 | 第46-52页 |
3.2.3 结构特征 | 第52-56页 |
3.2.4 节奏节拍特征 | 第56-57页 |
3.2.5 唱腔特征 | 第57-64页 |
3.2.6 衬词的使用形式 | 第64-65页 |
3.2.7 装饰音特征 | 第65-69页 |
第四章 大狗场仡佬族音乐文化面临的问题及保护对策 | 第69-82页 |
4.1 大狗场仡佬族音乐文化面临的问题 | 第70-75页 |
4.1.1 环境变化使民族音乐文化濒临消亡 | 第70-71页 |
4.1.2 传统音乐文化传承面临“断层” | 第71-73页 |
4.1.3 流行音乐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冲击 | 第73-74页 |
4.1.4 民族音乐文化保护意识不够强 | 第74-75页 |
4.2 大狗场仡佬族音乐保护对策 | 第75-82页 |
4.2.1 仡佬族音乐文化进入校园 | 第75-77页 |
4.2.2 音乐学界抢救性采录 | 第77-78页 |
4.2.3 培养民族人才,进行文化创新,提高民族自信 | 第78-79页 |
4.2.4 政府出台保护措施 | 第79-82页 |
结语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作者简历、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88-90页 |
附录一 田野调查日志 | 第90-96页 |
附录二 田野调查图志 | 第96-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