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高寒沙区凋落物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2 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3 土壤微生物的非培养方法 | 第13-15页 |
1.2.3.1 磷脂脂肪酸方法-PLFA | 第13页 |
1.2.3.2 Biolog GN(微量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1.2.3.3 基于PCR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问题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2.1 地形和气候特征 | 第17页 |
2.2 土壤特征 | 第17页 |
2.3 植被特征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 第18-24页 |
3.1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18-20页 |
3.2.1 样地的设置 | 第18-19页 |
3.2.2 凋落物分解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3.2.3 土壤基本特性实验设计 | 第20页 |
3.2.4 微生物结构和组成实验设计 | 第20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3.3.1 凋落物元素测定 | 第20-21页 |
3.3.2 土壤指标的测定 | 第21-22页 |
3.3.3 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样性研究 | 第22-23页 |
3.4 数据统计 | 第23-24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60页 |
4.1 小叶锦鸡儿凋落物分解特征 | 第24-30页 |
4.1.1 凋落物质量残留率的变化 | 第24-25页 |
4.1.2 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规律 | 第25-26页 |
4.1.3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元素含量变化特征 | 第26-30页 |
4.1.3.1 不同样地的凋落物养分含量比较 | 第26-27页 |
4.1.3.2 丛下和丛间凋落物元素含量的比较 | 第27-28页 |
4.1.3.3 凋落物的养分随分解时间的含量变化 | 第28-30页 |
4.2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特性变化特征 | 第30-35页 |
4.2.1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特征 | 第30-32页 |
4.2.2 灌丛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 第32-34页 |
4.2.3 分解时间的变化对土壤的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4.3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特征 | 第35-39页 |
4.3.1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组成特征 | 第35-37页 |
4.3.1.1 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的组成比例 | 第35-36页 |
4.3.1.2 丛下和丛间土壤微生物的组成比例 | 第36页 |
4.3.1.3 土壤微生物的组成随凋落物分解时间的变化 | 第36-37页 |
4.3.2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特征 | 第37-39页 |
4.3.2.1 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 | 第37-38页 |
4.3.2.2 丛下和丛间土壤微生物的数量 | 第38页 |
4.3.2.3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随凋落物分解时间的变化 | 第38-39页 |
4.4 相关性分析 | 第39-43页 |
4.5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多样性分析 | 第43-58页 |
4.5.1 细菌 16S rDNA片段的PCR扩增结果 | 第43页 |
4.5.2 DGGE图谱多样性分析 | 第43-49页 |
4.5.3 DGGE图谱样品相似性分析 | 第49-54页 |
4.5.4 克隆子序列的Blast对比分析 | 第54-58页 |
4.6 讨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0-62页 |
第六章 问题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附录A 图版说明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