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有粘合力(凝聚性)土与地基论文

考虑孔隙微细观特征的黏性土渗透机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0-28页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 结合水研究现状第11-19页
        1.2.1 国外学者对结合水的研究第11-15页
        1.2.2 国内学者对结合水的研究第15-19页
    1.3 黏性土渗流的研究现状第19-25页
        1.3.1 黏性土渗流理论和试验的研究现状第20-23页
        1.3.2 黏性土渗透系数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第23-25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5-28页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4.2 本文技术路线第26-28页
2 黏性土渗透系数经验公式的建立第28-40页
    2.1 结合水对黏性土渗透特性的影响第28-30页
    2.2 修正经典渗透系数经验公式第30-31页
    2.3 黏性土有效孔隙比的计算方法第31-38页
        2.3.1 理想模型法第32-34页
        2.3.2 稠度指标法第34-35页
        2.3.3 起始坡降法第35-37页
        2.3.4 双电层参数法第37-38页
        2.3.5 四种方法的比较第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3 黏性土渗透系数经验公式适用性的验证第40-53页
    3.1 黏性土原状样的相关试验第40-43页
    3.2 确定结合水占液限的比例系数0?第43-47页
        3.2.1 试验设备第44页
        3.2.2 试验原理与方法第44页
        3.2.3 实验结果分析第44-47页
        3.2.4 α_0的确定第47页
    3.3 黏性土渗透系数经验公式的验证第47-52页
        3.3.1 利用收集的原状土样进行相关验证第47-51页
        3.3.2 利用文献参数进行验证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4 黏性土渗透特性的SEM微细观试验研究第53-72页
    4.1 试验仪器与试样制备第53-55页
        4.1.1 试验仪器简介第53-54页
        4.1.2 试样制备方法及步骤第54-55页
    4.2 扫描电镜试验结果第55-58页
    4.3 SEM图像定量化处理第58-69页
        4.3.1 孔隙比的二维计算方法第58-63页
        4.3.2 孔隙比的三维计算方法第63-67页
        4.3.3 SEM图像孔隙比与实测孔隙比的比较第67-69页
    4.4 利用SEM图像求取黏性土有效孔隙比第69-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5 黏性土渗透系数的分形表达式第72-90页
    5.1 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第72-74页
        5.1.1 差分灰度维第73页
        5.1.2 分形布朗随机场模拟法第73页
        5.1.3 差分盒子维法第73页
        5.1.4 Compass-walking法第73页
        5.1.5 h–L法第73-74页
    5.2 分形维数在岩土体中的研究现状第74-77页
        5.2.1 分形维数在岩体中的应用第74-76页
        5.2.2 分形维数在土体中的应用第76-77页
    5.3 有效孔隙的分形特性第77-79页
    5.4 结合水和有效孔隙的分形分析第79-82页
    5.5 黏性土中有效孔隙曲折度与分形维数的计算第82-86页
        5.5.1 有效孔隙曲折度的计算第82-84页
        5.5.2 有效孔隙曲折度分形维数的计算第84-86页
    5.6 黏性土渗透系数的分形分析第86-87页
    5.7 算例验证第87-89页
    5.8 本章小结第89-90页
6 基于孔隙分形特性的黏性土有效孔隙网络计算模型第90-113页
    6.1 有效孔隙长度的分形特性第90-92页
    6.2 UDEC计算孔隙流体原理简介第92-93页
    6.3 有效孔隙网络模型等效渗透系数与分形维数的关系第93-112页
        6.3.1 基本假设第93-97页
        6.3.2 有效孔隙网络模型及边界条件第97-102页
        6.3.3 有效孔隙长度分形模型的验证第102-104页
        6.3.4 有效孔隙网络等效渗透系数与有效孔隙长度分形维数的关系第104页
        6.3.5 有效孔隙网络等效渗透系数与有效孔隙曲折度分形维数的关系第104-106页
        6.3.6 有效孔隙网络等效渗透系数与有效孔隙孔径分形维数的关系第106-108页
        6.3.7 有效孔隙网络等效渗透系数的方向性第108-111页
        6.3.8 Dl与LD的关系第111-112页
    6.4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3-116页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13-114页
    7.2 论文的创新点第114-115页
    7.3 展望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8页
附录:博士阶段完成研究成果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拱坝关键区域局部破损分析
下一篇:上海科技馆的媒介形象研究--以2001至2014年《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汇报》和《上海科技报》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