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5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1.2.1 科技馆的演变历史 | 第16-17页 |
1.2.2 上海科技馆产生的背景 | 第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1 媒介形象是制胜“法宝” | 第17-18页 |
1.3.2 媒介形象是“无形资产” | 第18页 |
1.3.3 媒介形象是危机“缓冲器” | 第18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1 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 | 第18-20页 |
1.4.2 关于科技馆的研究 | 第20-21页 |
1.5 理论架构 | 第21-23页 |
1.5.1 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21-22页 |
1.5.2 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 | 第22页 |
1.5.3 议程设置的功能效果 | 第22-23页 |
1.5.4 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 | 第23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6.1 研究方法产生的背景 | 第23页 |
1.6.2 内容分析法 | 第23-24页 |
1.7 抽样对象 | 第24-25页 |
1.8 抽样原则 | 第25-27页 |
1.8.1 抽样时间段设置原则 | 第25-26页 |
1.8.2 抽样数据选择原则 | 第26-27页 |
1.9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第二章 2001至2002年上海科技馆的媒介形象 | 第28-40页 |
2.1 2001至2002年上海科技馆媒介形象概况 | 第28-37页 |
2.1.1 上海科技馆报道体裁分析 | 第28-30页 |
2.1.2 上海科技馆报道视角分析 | 第30-32页 |
2.1.3 上海科技馆报道主题分析 | 第32-34页 |
2.1.4 上海科技馆报道篇幅字数分析 | 第34-36页 |
2.1.5 上海科技馆报道倾向性分析 | 第36-37页 |
2.2 小结 | 第37-40页 |
2.2.1 2001至2002年上海科技馆媒介形象的总体特点 | 第37-38页 |
2.2.2 2001至2002年不同媒介上海科技馆形象的特点 | 第38-40页 |
第三章 2003至2008年上海科技馆的媒介形象 | 第40-59页 |
3.1 2003至2008年上海科技馆媒介形象概况 | 第40-57页 |
3.1.1 上海科技馆报道体裁分析 | 第41-43页 |
3.1.2 上海科技馆报道视角分析 | 第43-47页 |
3.1.3 上海科技馆报道主题分析 | 第47-51页 |
3.1.4 上海科技馆报道篇幅字数分析 | 第51-54页 |
3.1.5 上海科技馆报道倾向性分析 | 第54-57页 |
3.2 小结 | 第57-59页 |
3.2.1 2003至2008年上海科技馆媒介形象的总体特点 | 第57页 |
3.2.2 2003至2008年不同媒介上海科技馆形象的特点 | 第57-59页 |
第四章 2009至2014年上海科技馆的媒介形象 | 第59-79页 |
4.1 2009至2014年上海科技馆媒介形象概况 | 第59-77页 |
4.1.1 上海科技馆报道体裁分析 | 第59-62页 |
4.1.2 上海科技馆报道视角分析 | 第62-66页 |
4.1.3 上海科技馆报道主题分析 | 第66-71页 |
4.1.4 上海科技馆报道篇幅字数分析 | 第71-74页 |
4.1.5 上海科技馆报道倾向性分析 | 第74-77页 |
4.2 小结 | 第77-79页 |
4.2.1 2009至2014年上海科技馆媒介形象的总体特点 | 第77页 |
4.2.2 2009至2014年不同媒介上海科技馆形象的特点 | 第77-79页 |
第五章 上海科技馆媒介形象研究结论 | 第79-92页 |
5.1 上海科技馆媒介形象的纵向变迁 | 第79-84页 |
5.2 不同媒体中上海科技馆形象的横向比较 | 第84-88页 |
5.3 上海科技馆媒介形象变迁原因及经验教训 | 第88-92页 |
5.3.1 上海科技馆媒介形象变迁的原因分析 | 第88-90页 |
5.3.2 上海科技馆媒介形象变迁的经验教训 | 第90-92页 |
第六章 上海科技馆自我期许的媒介形象及优化措施 | 第92-98页 |
6.1 上海科技馆自我期许的媒介形象 | 第92-95页 |
6.1.1 三馆合一的大型“科普场所” | 第92页 |
6.1.2 科普原创展览的“研发中心” | 第92-93页 |
6.1.3 科普原创电影的“创作基地” | 第93页 |
6.1.4 公众接受知识的“教育场馆” | 第93页 |
6.1.5 科学研究创新的“科研基地” | 第93-94页 |
6.1.6 国际交流合作的“会展中心” | 第94页 |
6.1.7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 | 第94页 |
6.1.8 科普展品展项的“研制中心” | 第94页 |
6.1.9 科学科普研究的“人才高地” | 第94-95页 |
6.2 现阶段上海科技馆的媒介形象及特点 | 第95页 |
6.3 上海科技馆媒介形象的优化措施 | 第95-98页 |
6.3.1 构建高效的管理模式 | 第95-96页 |
6.3.2 探索科普产业发展新模式 | 第96页 |
6.3.3 加强与社会各方的联动 | 第96页 |
6.3.4 加强原创科普作品的研发 | 第96页 |
6.3.5 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 | 第96页 |
6.3.6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96-97页 |
6.3.7 加强智慧型场馆的建设 | 第97页 |
6.3.8 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 | 第97-98页 |
结语 | 第98-99页 |
附件1 关于上海科技馆的新闻报道统计 | 第99-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后记 | 第112-114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实践成果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