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论文--挡水坝论文--混凝土坝论文--拱坝论文

高拱坝关键区域局部破损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结构失稳和破坏的行为特点第10-14页
    1.3 对应力集中区的分析方法第14-22页
        1.3.1 结构分析的多尺度方法第15-18页
        1.3.2 裂纹开裂扩展的数值模拟方法第18-22页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22-24页
        1.4.1 本文对局部区域破坏的研究思路第22-23页
        1.4.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23-24页
第2章 变形加固理论及子模型方法第24-36页
    2.1 本章引论第24页
    2.2 变形加固理论第24-28页
        2.2.1 结构弹塑性解及有限元实现第24-26页
        2.2.2 变形加固理论的有限元描述第26-28页
    2.3 子模型方法及实现第28-31页
        2.3.1 子模型方法计算流程第28页
        2.3.2 子模型荷载的计算方式第28-29页
        2.3.3 求解子模型网格节点在原网格中局部坐标第29-30页
        2.3.4 固定位移荷载在求解刚度方程中的处理第30-31页
    2.4 子模型验证算例第31-35页
        2.4.1 立方体受压试件第31-32页
        2.4.2 重力坝超载变形验证第32-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白鹤滩拱坝坝踵及右岸断层破坏分析第36-58页
    3.1 本章引论第36页
    3.2 白鹤滩拱坝破坏区域计算模型第36-41页
        3.2.1 计算模型第37-38页
        3.2.2 材料参数选取第38-40页
        3.2.3 荷载及计算工况第40-41页
    3.3 白鹤滩拱坝计算成果分析第41-46页
        3.3.1 白鹤滩拱坝整体稳定性分析第41页
        3.3.2 白鹤滩拱坝坝踵区可能破坏状态分析第41-45页
        3.3.3 基础断层可能破坏位置分析第45-46页
    3.4 白鹤滩拱坝坝踵区域的子模型分析第46-49页
        3.4.1 坝踵区子模型的建立第47页
        3.4.2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第47-48页
        3.4.3 与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对比第48-49页
    3.5 白鹤滩拱坝右岸F18断层的分析第49-57页
        3.5.1 右岸F18子模型建立第49-50页
        3.5.2 右岸F18子模型模拟结果第50-57页
        3.5.3 F18断层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比第57页
    3.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4章 加锚岩体等效模型研究第58-73页
    4.1 本章引论第58页
    4.2 预应力锚索作用效果分析第58-65页
        4.2.1 预应力效果的模拟第58-60页
        4.2.2 锚索加固岩体的等效模型第60-65页
    4.3 加锚边坡稳定性算例第65-69页
        4.3.1 边坡计算模型第65-66页
        4.3.2 边坡体破坏模式分析第66-68页
        4.3.3 边坡体稳定性指标的对比第68-69页
    4.4 白鹤滩拱坝底部坝趾区锚固分析第69-72页
        4.4.1 计算模型第69-70页
        4.4.2 边坡体破坏模式分析第70-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5章 基于有限元与格构单元结合的开裂方法第73-85页
    5.1 本章引论第73-75页
    5.2 格构单元的链接形态第75页
    5.3 格构单元的弹性性质等效第75-76页
    5.4 格构单元的强度性质等效第76-77页
    5.5 四点弯曲梁实验第77-79页
    5.6 多裂隙体等效弹性模量计算第79-84页
        5.6.1 一般多裂隙体等效模量的计算方法第79-81页
        5.6.2 格构-有限元耦合方法第81-82页
        5.6.3 随机分布裂纹等效模量计算第82-84页
    5.7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6章 弹塑性材料临界点稳定性讨论第85-93页
    6.1 基于内变量的热力学引论第85-87页
    6.2 材料在临界点的本构关系第87-90页
    6.3 DRUCKER公设和ILYUSHIN公设的热力学统一表达第90-92页
    6.4 本章小节第92-9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93-94页
    7.2 工作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4页
致谢第104-10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政策设计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下一篇:考虑孔隙微细观特征的黏性土渗透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