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阶级、阶层论文

唐山市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7页
        1.3.1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含义的研究第15页
        1.3.2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划分的研究第15-16页
        1.3.3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用的研究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7页
        1.4.2 实地调研法第17页
        1.4.3 比较研究法第17-18页
    1.5 文章的创新点第18-19页
        1.5.1 设计中介组织和自由职业知识分子代表人士评价体系第18页
        1.5.2 研究唐山市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对策第18-19页
第2章 新的社会阶层及其统战工作概述第19-37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9-24页
        2.1.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1页
        2.1.2 统一战线理论基础第21-24页
    2.2 新的社会阶层的基本概况第24-29页
        2.2.1 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原因第24-26页
        2.2.2 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现状第26-27页
        2.2.3 新的社会阶层发展趋势第27-28页
        2.2.4 新的社会阶层特征第28-29页
    2.3 新的社会阶层的地位与作用第29-35页
        2.3.1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29-30页
        2.3.2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30-32页
        2.3.3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32-34页
        2.3.4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34-35页
    2.4 新的社会阶层对统战工作的影响第35-36页
        2.4.1 新的社会阶层拓宽了统战工作的范畴第35页
        2.4.2 新的社会阶层突出了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第35页
        2.4.3 新的社会阶层使统一战线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第35-36页
    2.5 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第36-37页
        2.5.1 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第36页
        2.5.2 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36页
        2.5.3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36页
        2.5.4 有利于凝聚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统一战线第36-37页
第3章 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7-52页
    3.1 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基本情况第37-45页
        3.1.1 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分布情况第37-38页
        3.1.2 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作用及贡献第38-41页
        3.1.3 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特点第41-43页
        3.1.4 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发展趋势第43-45页
    3.2 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成绩第45-48页
        3.2.1 强化三项机制,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发展第45-46页
        3.2.2 实施网格化管理,优化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服务第46页
        3.2.3 发挥“桥梁”作用,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工作第46-47页
        3.2.4 依托商厦楼宇,开展“两新组织”统战工作第47页
        3.2.5 整合有利资源,夯实社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基础第47-48页
    3.3 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第48-52页
        3.3.1 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中存在问题第48-50页
        3.3.2 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50-52页
第4章 完善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对策第52-61页
    4.1 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目标第52页
    4.2 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原则第52页
    4.3 路南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对策第52-61页
        4.3.1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第52-53页
        4.3.2 完善综合评价体系第53-58页
        4.3.3 搭建统战工作平台第58页
        4.3.4 完善政治参与路径第58-60页
        4.3.5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第60页
        4.3.6 助推非公经济发展第60-61页
结论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附录一第68-70页
附录二第70-71页
附录三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20kV中压配电网的优化研究
下一篇:喹唑酮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微生物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