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托马斯·阿奎那至善思想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8-12页 |
1. 托马斯·阿奎那对前人至善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 第12-18页 |
1.1 对古希腊至善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 第12-15页 |
1.1.1 亚里士多德哲学 | 第12-14页 |
1.1.2 新柏拉图主义 | 第14-15页 |
1.2 对早期经院至善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 第15-18页 |
1.2.1 奥古斯丁主义 | 第16-17页 |
1.2.2 波爱修哲学 | 第17-18页 |
2. 何为至善 | 第18-23页 |
2.1 自由意志与善恶 | 第18-20页 |
2.1.1 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统一 | 第18-19页 |
2.1.2 灵魂的理智与意志 | 第19页 |
2.1.3 善与恶的关系 | 第19-20页 |
2.2 上帝即是至善 | 第20-23页 |
2.2.1 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 第21-22页 |
2.2.2 上帝是最高的善 | 第22-23页 |
3. 至善何以实现 | 第23-30页 |
3.1 天赋良知与良习 | 第23-24页 |
3.2 至善实现的德性 | 第24-30页 |
3.2.1 本性德性 | 第24-28页 |
3.2.2 超本性德性 | 第28-30页 |
4. 托马斯·阿奎那至善思想的反思 | 第30-39页 |
4.1 托马斯·阿奎那至善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30-34页 |
4.1.1 哲学与神学的平衡 | 第30-31页 |
4.1.2 理性与信仰的调和 | 第31-32页 |
4.1.3 催生了新托马斯主义的产生 | 第32-34页 |
4.2 托马斯·阿奎那至善思想的局限性 | 第34-35页 |
4.2.1 神学背景的约束 | 第34页 |
4.2.2 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曲解 | 第34-35页 |
4.3 托马斯·阿奎那至善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35-39页 |
4.3.1 德性的恰当定位 | 第36-37页 |
4.3.2 德性获得的路径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