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体构造及设备论文--制动装置论文

基于多车协同操纵的地铁再生制动能优化利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单车节能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外置设备节能研究现状第12页
        1.2.3 多车协同节能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再生制动能回收利用概述第13-14页
    1.4 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4-16页
第二章 再生制动能优化利用理论基础第16-29页
    2.1 再生制动能的产生第16-17页
        2.1.1 列车制动方式第16-17页
        2.1.2 再生制动实现机理第17页
    2.2 再生制动能的利用第17-21页
        2.2.1 电阻耗能型第18页
        2.2.2 储能回馈型第18-20页
        2.2.3 多车协同吸收型第20-21页
    2.3 再生制动能利用分析的五个假设第21-26页
        2.3.1 质点模型假设第21-22页
        2.3.2 供电区间假设第22-24页
        2.3.3 接触网网压假设第24页
        2.3.4 交路假设第24-25页
        2.3.5 线路限速假设第25-26页
    2.4 再生制动能优化利用的两大要点第26-28页
        2.4.1 列车运行工况配合第26-27页
        2.4.2 列车运行图优化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单车牵引计算及算法设计第29-46页
    3.1 列车换算质量第29-30页
        3.1.1 列车静态质量与回转质量第29-30页
        3.1.2 列车载荷质量第30页
    3.2 列车牵引计算力学分析第30-36页
        3.2.1 牵引力第31-32页
        3.2.2 制动力第32-34页
        3.2.3 运行阻力第34-36页
    3.3 列车牵引计算运动学模型第36-40页
        3.3.1 牵引启动阶段第36-38页
        3.3.2 制动停车阶段第38-39页
        3.3.3 巡航阶段第39页
        3.3.4 惰行阶段第39-40页
    3.4 牵引计算算法及人机界面设计第40-45页
        3.4.1 单车操纵策略确定第41-42页
        3.4.2 牵引计算算法设计第42-44页
        3.4.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再生制动能优化利用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第46-70页
    4.1 多车协同节能操纵分析第46-50页
        4.1.1 重叠时间理论第46-47页
        4.1.2 再生制动能利用情形第47-50页
    4.2 协同操纵重叠加速度模型分析第50-59页
        4.2.1 假设条件第50-51页
        4.2.2 目标函数分析第51-57页
        4.2.3 约束条件分析第57-59页
    4.3 协同操纵重叠加速度模型建立第59-66页
        4.3.1 列车牵引制动工况时间域界定第60-62页
        4.3.2 模型建立第62-65页
        4.3.3 决策变量确定第65-66页
    4.4 模型求解第66-69页
        4.4.1 算法选取第66页
        4.4.2 算法实现第66-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实例计算与分析第70-86页
    5.1 单列车牵引计算第70-78页
        5.1.1 数据分析整理第70-75页
        5.1.2 单车牵引计算第75-78页
    5.2 再生制动能优化利用计算第78-83页
        5.2.1 数据分析整理第78-80页
        5.2.2 再生制动能优化利用计算第80-83页
    5.3 结果分析第83-85页
    5.4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6.1 结论第86-87页
    6.2 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3页
致谢第93-9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耐辐射异常球菌丙氨酸代谢相关基因在氧化胁迫应答中的作用及其调控
下一篇:藏鸡源乳酸菌和红景天对肉鸡生产性能、腹水敏感性和肠道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