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 | 第14-15页 |
1.2 纳米颗粒的概念和特性 | 第15-16页 |
1.2.1 环境纳米材料 | 第15-16页 |
1.2.2 碳纳米材料 | 第16页 |
1.3 碳纳米管的概述 | 第16-26页 |
1.3.1 碳纳米管的结构 | 第17-18页 |
1.3.2 碳纳米管的制备 | 第18-20页 |
1.3.3 碳纳米管的纯化 | 第20页 |
1.3.4 碳纳米管的性质 | 第20-23页 |
1.3.5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 | 第23-24页 |
1.3.6 碳纳米管的应用 | 第24-26页 |
1.4 碳纳米管的来源及其环境行为 | 第26-27页 |
1.4.1 碳纳米管的来源 | 第26页 |
1.4.2 碳纳米管的环境行为 | 第26-27页 |
1.5 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 | 第27-30页 |
1.5.1 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类型 | 第28页 |
1.5.2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 第28-30页 |
1.6 碳纳米管对环境中有机污染修复的理论基础 | 第30-36页 |
1.6.1 主要作用机理 | 第30-32页 |
1.6.2 吸附等温线类型 | 第32-34页 |
1.6.3 碳纳米管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 第34-36页 |
第二章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6-44页 |
2.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6页 |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2.2.1 碳纳米管的理化性质表征 | 第36页 |
2.2.2 碳纳米管在环境修复应用中技术参数及应用条件研究 | 第36-37页 |
2.2.3 碳纳米管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与解吸研究 | 第37页 |
2.2.4 碳纳米管吸附离子型有机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37页 |
2.2.5 碳纳米管在有机复合污染体系中的竞争吸附研究 | 第37页 |
2.3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7-41页 |
2.3.1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2.3.2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2.3.3 碳纳米管的来源和纯化方法 | 第38-39页 |
2.3.4 吸附质的来源和基本性质 | 第39-41页 |
2.4 技术路线图 | 第41-44页 |
第三章 碳纳米管在环境修复应用中技术参数及应用条件研究 | 第44-49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条件及参数测定 | 第44-47页 |
3.2.1 背景溶液选择 | 第44页 |
3.2.2 固液比的选择 | 第44-46页 |
3.2.3 平衡时间的选择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碳纳米管的理化性质表征 | 第49-57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4.2.1 碳纳米管的原位红外测定 | 第49页 |
4.2.2 碳纳米管的元素组成测定 | 第49-50页 |
4.2.3 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测定 | 第50页 |
4.2.4 碳纳米管的表面含氧官能团测定 | 第50页 |
4.2.5 碳纳米管的等电点测定 | 第50-51页 |
4.2.6 碳纳米管的缓冲性测定 | 第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5页 |
4.3.1 碳纳米管的红外光谱 | 第51页 |
4.3.2 碳纳米管的元素组成 | 第51-52页 |
4.3.3 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 | 第52-53页 |
4.3.4 碳纳米管的表面含氧官能团 | 第53页 |
4.3.5 碳纳米管的等电点 | 第53-54页 |
4.3.6 碳纳米管的缓冲性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碳纳米管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 | 第57-63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5.2.1 吸附实验 | 第57-58页 |
5.2.2 解吸实验 | 第58页 |
5.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5.3.1 有机化合物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等温线 | 第58-60页 |
5.3.2 有机化合物在碳纳米管上的解吸 | 第60-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碳纳米管吸附离子型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63-75页 |
6.1 引言 | 第63-64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6.2.1 离子型化合物的吸附实验 | 第64页 |
6.2.2 化学计量法吸附实验 | 第64页 |
6.2.3 离子强度对吸附实验的影响 | 第64-65页 |
6.2.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3页 |
6.3.1 pH对碳纳米管吸附羧基化合物的影响 | 第65-69页 |
6.3.2 pH对碳纳米管吸附羟基化合物吸附的影响 | 第69-72页 |
6.3.3 (-)CAHB吸附机理在热力学层面的分析 | 第72-73页 |
6.3.4 离子强度对碳纳米管吸附离子型化合物的影响 | 第7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七章 碳纳米管在有机复合污染体系中的竞争吸附机制研究 | 第75-87页 |
7.1 引言 | 第75-76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76-77页 |
7.2.1 非离子型和离子型有机化合物共存的竞争吸附 | 第76页 |
7.2.2 两种离子型有机化合物共存的竞争吸附 | 第76页 |
7.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76-77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6页 |
7.3.1 非离子型和离子型有机化合物共存的竞争吸附 | 第77-83页 |
7.3.2 两种离子型有机化合物共存的竞争吸附 | 第83-8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87-91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8.1.1 碳纳米管在环境修复应用中技术参数及应用条件研究 | 第87页 |
8.1.2 碳纳米管理化性质表征 | 第87页 |
8.1.3 碳纳米管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 | 第87-88页 |
8.1.4 碳纳米管吸附离子型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88页 |
8.1.5 碳纳米管在有机复合污染体系中的竞争吸附机制研究 | 第88页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88-89页 |
8.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作者简介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