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环境污染防治方法与设备论文

碳纳米管在环境修复应用中的理论基础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6页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第14-15页
    1.2 纳米颗粒的概念和特性第15-16页
        1.2.1 环境纳米材料第15-16页
        1.2.2 碳纳米材料第16页
    1.3 碳纳米管的概述第16-26页
        1.3.1 碳纳米管的结构第17-18页
        1.3.2 碳纳米管的制备第18-20页
        1.3.3 碳纳米管的纯化第20页
        1.3.4 碳纳米管的性质第20-23页
        1.3.5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第23-24页
        1.3.6 碳纳米管的应用第24-26页
    1.4 碳纳米管的来源及其环境行为第26-27页
        1.4.1 碳纳米管的来源第26页
        1.4.2 碳纳米管的环境行为第26-27页
    1.5 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第27-30页
        1.5.1 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类型第28页
        1.5.2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第28-30页
    1.6 碳纳米管对环境中有机污染修复的理论基础第30-36页
        1.6.1 主要作用机理第30-32页
        1.6.2 吸附等温线类型第32-34页
        1.6.3 碳纳米管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因素第34-36页
第二章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36-44页
    2.1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6页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6-37页
        2.2.1 碳纳米管的理化性质表征第36页
        2.2.2 碳纳米管在环境修复应用中技术参数及应用条件研究第36-37页
        2.2.3 碳纳米管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与解吸研究第37页
        2.2.4 碳纳米管吸附离子型有机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研究第37页
        2.2.5 碳纳米管在有机复合污染体系中的竞争吸附研究第37页
    2.3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37-41页
        2.3.1 主要试剂第37-38页
        2.3.2 仪器设备第38页
        2.3.3 碳纳米管的来源和纯化方法第38-39页
        2.3.4 吸附质的来源和基本性质第39-41页
    2.4 技术路线图第41-44页
第三章 碳纳米管在环境修复应用中技术参数及应用条件研究第44-49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实验条件及参数测定第44-47页
        3.2.1 背景溶液选择第44页
        3.2.2 固液比的选择第44-46页
        3.2.3 平衡时间的选择第46-47页
    3.3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碳纳米管的理化性质表征第49-57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实验方法第49-51页
        4.2.1 碳纳米管的原位红外测定第49页
        4.2.2 碳纳米管的元素组成测定第49-50页
        4.2.3 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测定第50页
        4.2.4 碳纳米管的表面含氧官能团测定第50页
        4.2.5 碳纳米管的等电点测定第50-51页
        4.2.6 碳纳米管的缓冲性测定第5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1-55页
        4.3.1 碳纳米管的红外光谱第51页
        4.3.2 碳纳米管的元素组成第51-52页
        4.3.3 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第52-53页
        4.3.4 碳纳米管的表面含氧官能团第53页
        4.3.5 碳纳米管的等电点第53-54页
        4.3.6 碳纳米管的缓冲性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碳纳米管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第57-63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实验方法第57-58页
        5.2.1 吸附实验第57-58页
        5.2.2 解吸实验第58页
        5.2.3 统计分析方法第5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8-62页
        5.3.1 有机化合物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等温线第58-60页
        5.3.2 有机化合物在碳纳米管上的解吸第60-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碳纳米管吸附离子型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机制研究第63-75页
    6.1 引言第63-64页
    6.2 实验方法第64-65页
        6.2.1 离子型化合物的吸附实验第64页
        6.2.2 化学计量法吸附实验第64页
        6.2.3 离子强度对吸附实验的影响第64-65页
        6.2.4 统计分析方法第6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65-73页
        6.3.1 pH对碳纳米管吸附羧基化合物的影响第65-69页
        6.3.2 pH对碳纳米管吸附羟基化合物吸附的影响第69-72页
        6.3.3 (-)CAHB吸附机理在热力学层面的分析第72-73页
        6.3.4 离子强度对碳纳米管吸附离子型化合物的影响第73页
    6.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七章 碳纳米管在有机复合污染体系中的竞争吸附机制研究第75-87页
    7.1 引言第75-76页
    7.2 实验方法第76-77页
        7.2.1 非离子型和离子型有机化合物共存的竞争吸附第76页
        7.2.2 两种离子型有机化合物共存的竞争吸附第76页
        7.2.3 统计分析方法第76-77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77-86页
        7.3.1 非离子型和离子型有机化合物共存的竞争吸附第77-83页
        7.3.2 两种离子型有机化合物共存的竞争吸附第83-86页
    7.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87-91页
    8.1 研究结论第87-88页
        8.1.1 碳纳米管在环境修复应用中技术参数及应用条件研究第87页
        8.1.2 碳纳米管理化性质表征第87页
        8.1.3 碳纳米管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第87-88页
        8.1.4 碳纳米管吸附离子型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机制研究第88页
        8.1.5 碳纳米管在有机复合污染体系中的竞争吸附机制研究第88页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88-89页
    8.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9页
致谢第99-100页
作者简介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枯草芽孢杆菌壳聚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分析
下一篇:基于GIS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及其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