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32页 |
1.3.1 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性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3.2 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 第23-26页 |
1.3.3 土壤养分的空间预测研究 | 第26-28页 |
1.3.4 土壤养分的采样数量研究 | 第28-30页 |
1.3.5 土壤养分肥力评价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2-4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2-39页 |
2.1.1 基本情况 | 第33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33-36页 |
2.1.3 河流水系 | 第36页 |
2.1.4 土壤资源 | 第36-37页 |
2.1.5 土地利用结构 | 第37-38页 |
2.1.6 农业生产状况 | 第38-39页 |
2.2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39-4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40-46页 |
2.3.1 土样的采集与测定 | 第40-41页 |
2.3.2 特异值处理方法 | 第41页 |
2.3.3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2.3.4 空间结构特征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2.3.5 空间插值方法 | 第44-45页 |
2.3.6 土壤养分肥力评价方法 | 第45页 |
2.3.7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 第45页 |
2.3.8 软件平台 | 第45-46页 |
2.4 基础数据来源与精度 | 第46-48页 |
2.4.1 基础数据与资料 | 第46-47页 |
2.4.2 数学基础 | 第47页 |
2.4.3 数据精度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土壤大量元素养分空间特征研究 | 第48-75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基本统计特征 | 第49-55页 |
3.2.1 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统计特征 | 第49-52页 |
3.2.2 土壤全氮及碳氮比的统计特征 | 第52-54页 |
3.2.3 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 | 第54-55页 |
3.2.4 小结 | 第55页 |
3.3 空间特征研究 | 第55-67页 |
3.3.1 研究方法 | 第55-56页 |
3.3.2 土壤养分空间结构特征 | 第56-59页 |
3.3.3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 第59-67页 |
3.4 土壤养分丰缺评价 | 第67-71页 |
3.4.1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 第67页 |
3.4.2 土壤养分丰缺评价 | 第67-71页 |
3.5 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近30年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 第75-93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时间变化 | 第75-79页 |
4.2.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 | 第75-76页 |
4.2.2 土壤养分变异性变化 | 第76-77页 |
4.2.3 土壤养分比值变化 | 第77-79页 |
4.3 空间等级变化 | 第79-87页 |
4.3.1 有机质空间等级变化 | 第80-82页 |
4.3.2 速效氮空间等级变化 | 第82-84页 |
4.3.3 速效磷空间等级变化 | 第84-86页 |
4.3.4 速效钾空间等级变化 | 第86-87页 |
4.4 土壤类型间的变化 | 第87-88页 |
4.5 讨论 | 第88-91页 |
4.5.1 时空变化规律 | 第88-89页 |
4.5.2 时空变化因素 | 第89-91页 |
4.5.3 存在的问题 | 第9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土壤微量元素空间特征与变化研究 | 第93-119页 |
5.1 引言 | 第93-94页 |
5.2 基本统计特征 | 第94-95页 |
5.3 空间结构特征 | 第95-97页 |
5.4 空间分布特征 | 第97-104页 |
5.4.1 有效铁空间分布格局 | 第97-99页 |
5.4.2 有效锰空间分布格局 | 第99-101页 |
5.4.3 有效锌空间分布格局 | 第101-104页 |
5.4.4 有效铜空间分布格局 | 第104页 |
5.5 时空变化特征 | 第104-115页 |
5.5.1 时间变化 | 第104-107页 |
5.5.2 空间等级变化 | 第107-115页 |
5.6 影响因素探讨 | 第115-117页 |
5.6.1 时空变化因素 | 第115页 |
5.6.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5-11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土壤养分的合理采样数量研究 | 第119-139页 |
6.1 引言 | 第119页 |
6.2 研究区概况 | 第119-120页 |
6.3 研究方法 | 第120-121页 |
6.3.1 合理采样数量的确定方法 | 第120页 |
6.3.2 空间插值精度分析 | 第120页 |
6.3.3 Cochran最佳采样数法 | 第120-121页 |
6.3.4 采样间距(尺度)计算 | 第121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36页 |
6.4.1 不同采样数量下土壤养分的基本统计特征 | 第121-129页 |
6.4.2 土壤养分空间结构特征对采样间距的响应 | 第129-130页 |
6.4.3 空间结构特征的稳定性 | 第130-133页 |
6.4.4 Kriging空间插值精度分析 | 第133-136页 |
6.4.5 合理采样数量 | 第136页 |
6.5 讨论 | 第136-13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七章 基于Cokriging的土壤全氮空间估值及采样数量优化研究 | 第139-151页 |
7.1 引言 | 第139-140页 |
7.2 研究方法 | 第140-142页 |
7.2.1 研究区概况 | 第140-141页 |
7.2.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41-142页 |
7.3 Cokriging在土壤全氮空间估值中的适用性研究 | 第142-146页 |
7.3.1 半方差结构分析 | 第143页 |
7.3.2 空间估值精度分析 | 第143-145页 |
7.3.3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145-146页 |
7.3.4 小结与讨论 | 第146页 |
7.4 土壤全氮的时空变异性特征 | 第146-147页 |
7.5 基于Cokriging的土壤全氮采样数量优化 | 第147-150页 |
7.5.1 采样数量优化方法 | 第147-148页 |
7.5.2 采样数量优化研究 | 第148-150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八章 土壤养分肥力评价研究 | 第151-167页 |
8.1 引言 | 第151页 |
8.2 土壤养分肥力评价方法 | 第151-156页 |
8.2.1 参评指标的选取 | 第151-152页 |
8.2.2 样点数据的选取 | 第152-153页 |
8.2.3 参评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153-154页 |
8.2.4 参评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 第154-155页 |
8.2.5 土壤养分肥力指数的计算 | 第155页 |
8.2.6 评价结果检验方法 | 第155-156页 |
8.3 综合肥力指数计算与剖析 | 第156-161页 |
8.3.1 参评指标及综合肥力指数IFI的统计特征 | 第156-157页 |
8.3.2 IFI空间结构特征 | 第157-158页 |
8.3.3 最优评价体系的选取 | 第158-161页 |
8.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61-165页 |
8.4.1 土壤养分肥力水平分等定级 | 第161-163页 |
8.4.2 土壤养分肥力空间分布特征 | 第163页 |
8.4.3 各级行政单位分布特征 | 第163-165页 |
8.5 讨论 | 第165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65-167页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67-174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67-171页 |
9.2 主要进展 | 第171-172页 |
9.3 不足与展望 | 第172-174页 |
9.3.1 不足 | 第172页 |
9.3.2 展望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
作者简介 | 第189-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