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6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太阳能半导体光催化 | 第15-18页 |
1.2.1 太阳能半导体光催化机理 | 第15-16页 |
1.2.2 太阳能半导体光催化活性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1.3 BiOBr光催化剂简介 | 第18-29页 |
1.3.1 BiOBr光催化剂 | 第18-20页 |
1.3.2 BiOBr光催化剂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 第20-21页 |
1.3.3 BiOBr光催化剂性能提高的有效途径 | 第21-29页 |
1.4 非化学计量比Bi-O-Br光催化剂 | 第29-34页 |
1.4.1 非化学计量比Bi-O-Br光催化剂简介 | 第29-31页 |
1.4.2 非化学计量比Bi-O-Br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31-34页 |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34-36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3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6-50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46-47页 |
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47-48页 |
2.2.1 BiOBr光催化剂的微观调控 | 第47页 |
2.2.2 Bi_4O_5Br_2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47页 |
2.2.3 碘修饰Bi_4O_5Br_2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47-48页 |
2.2.4 Z字型BiOBr/Bi_(12)O_(17)Br_2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48页 |
2.2.5 Bi_(24)O_(31)Br_(10)和Bi_3O_4Br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48页 |
2.3 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48-50页 |
2.3.1 晶体结构表征 | 第48页 |
2.3.2 催化剂形貌表征 | 第48-49页 |
2.3.3 催化剂吸光特性表征 | 第49页 |
2.3.4 催化剂表面特性表征 | 第49页 |
2.3.5 催化剂比表面积及孔道表征 | 第49页 |
2.3.6 催化剂荧光强度表征 | 第49页 |
2.3.7 催化剂活性表征 | 第49-50页 |
第三章 BiOBr光催化剂的微观调控 | 第50-64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3.2.1 BiOBr粉末的制备 | 第51页 |
3.2.2 样品表征 | 第51-52页 |
3.2.3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52-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3.3.1 BiOBr光催化剂的降解活性 | 第53-54页 |
3.3.2 BiOBr光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54-55页 |
3.3.3 BiOBr光催化剂的SEM表征 | 第55-56页 |
3.3.4 BiOBr光催化剂的TEM表征 | 第56-57页 |
3.3.5 BiOBr光催化剂的BET表征 | 第57-58页 |
3.3.6 BiOBr光催化剂的DRS表征 | 第58页 |
3.3.7 BiOBr光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第四章 BiOBr重组制备Bi_4O_5Br_2光催化剂及其可见光活性研究 | 第64-76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5-66页 |
4.2.1 Bi_4O_5Br_2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65页 |
4.2.2 样品表征 | 第65-66页 |
4.2.3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6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4.3.1 催化剂表征 | 第66-68页 |
4.3.2 催化剂理论计算 | 第68-69页 |
4.3.3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69页 |
4.3.4 催化剂形成机理探讨 | 第69-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第五章 碘修饰对Bi_4O_5Br_2光催化剂能带位置的调控及其可见光活性研究 | 第76-94页 |
5.1 引言 | 第76-7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7-79页 |
5.2.1 碘修饰Bi_4O_5Br_2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77页 |
5.2.2 样品表征 | 第77-78页 |
5.2.3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78-79页 |
5.2.4 光催化电化学性质分析 | 第7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8页 |
5.3.1 催化剂表征 | 第79-83页 |
5.3.2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83-84页 |
5.3.3 催化剂光催化机理 | 第84-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第六章 Z字型BiOBr/Bi_(12)O_(17)Br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 | 第94-112页 |
6.1 引言 | 第94-95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5-97页 |
6.2.1 Z字型BiOBr/Bi_(12)O_(17)Br_2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95-96页 |
6.2.2 样品表征 | 第96页 |
6.2.3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96-97页 |
6.2.4 光催化电化学性质分析 | 第9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5页 |
6.3.1 催化剂表征 | 第97-100页 |
6.3.2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100-101页 |
6.3.3 催化剂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01-103页 |
6.3.4 催化剂能带结构及反应机理研究 | 第103-10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第七章 Bi_(24)O_(31)Br_(10)和Bi_3O_4Br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活性研究 | 第112-124页 |
7.1 引言 | 第112-113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13-114页 |
7.2.1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113页 |
7.2.2 样品表征 | 第113-114页 |
7.2.3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114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0页 |
7.3.1 催化剂表征 | 第114-117页 |
7.3.2 催化剂理论计算 | 第117-118页 |
7.3.3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118-119页 |
7.3.4 催化剂形成机理 | 第119-12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8.1 结论 | 第124-126页 |
8.2 展望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0-134页 |
学术论文 | 第130-131页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0-131页 |
拟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1页 |
国家专利 | 第131-133页 |
已授权的国家专利 | 第131-133页 |
审核中的国家专利 | 第133页 |
申报项目 | 第133页 |
获奖情况 | 第133-134页 |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