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部分 | 第10-24页 |
1.1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副猪嗜血杆菌及副猪嗜血杆菌病 | 第10-14页 |
1.2.1 副猪嗜血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 第11页 |
1.2.2 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1.2.3 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机理 | 第12-13页 |
1.2.4 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因子 | 第13-14页 |
1.2.5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 第14页 |
1.3 副猪嗜血杆菌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细菌分离鉴定 | 第14-15页 |
1.3.2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 第15页 |
1.3.3 间接凝集试验(IHA) | 第15页 |
1.3.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15-16页 |
1.3.5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1.4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第17-24页 |
1.4.1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概述 | 第17页 |
1.4.2 LAMP特点 | 第17-18页 |
1.4.3 LAMP引物设计 | 第18-20页 |
1.4.4 LAMP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1.4.5 LAMP技术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研究部分 | 第24-40页 |
2.1 材料 | 第24-26页 |
2.1.1 菌株 | 第24页 |
2.1.2 培养基 | 第24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2.1.4 仪器和设备 | 第25-26页 |
2.2 方法 | 第26-30页 |
2.2.1 菌株的活化与纯化 | 第26页 |
2.2.2 革兰氏染色镜检 | 第26页 |
2.2.3 副猪嗜血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2.2.4 引物设计 | 第27-28页 |
2.2.5 PCR扩增 | 第28页 |
2.2.6 LAMP反应初始体系与程序 | 第28页 |
2.2.7 LAMP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28-29页 |
2.2.8 LAMP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9页 |
2.2.9 LAMP反应可视化检测分析 | 第29页 |
2.2.10 LAMP方法敏感性检测 | 第29页 |
2.2.11 LAMP方法特异性检测 | 第29-30页 |
2.2.12 LAMP检测方法的临床初步实践 | 第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2.3.1 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 | 第30-31页 |
2.3.2 LAMP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 第31-33页 |
2.3.3 LAMP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 第33-34页 |
2.3.4 LAMP反应可视化检测结果 | 第34-35页 |
2.3.5 LAMP方法敏感性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2.3.6 LAMP方法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36页 |
2.3.7 LAMP方法临床初步实践结果 | 第36-37页 |
2.4 讨论 | 第37-40页 |
2.4.1 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37-38页 |
2.4.2 LAMP体系中各条件的影响 | 第38页 |
2.4.3 LAMP操作中的假阳性问题 | 第38-39页 |
2.4.4 LAMP操作中的其他问题 | 第39页 |
2.4.5 进一步研究与改进 | 第39-40页 |
第3章 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