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设计论文--交通用地下建筑论文

南岸区人民医院下穿轨道高架桥的人行地下通道方案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人行地道现状分析第12-13页
        1.2.2 地下人行通道建设现状第13-14页
    1.3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1.4 研究手段和主要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工程概况第17-28页
    2.1 工程简介第17-19页
    2.2 自然地理第19页
    2.3 工程地质条件第19-22页
        2.3.1 地形地貌第19页
        2.3.2 地质构造第19-20页
        2.3.3 地层岩性第20页
        2.3.4 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第20-21页
        2.3.5 水文地质条件第21页
        2.3.6 不良地质现象第21页
        2.3.7 地震及地震效应评价第21-22页
    2.4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第22-24页
        2.4.1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第22-24页
        2.4.2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第24页
        2.4.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第24页
    2.5 工程地质分析评价第24-26页
        2.5.1 场地环境工程影响评价第24-25页
        2.5.2 适宜性评价第25页
        2.5.3 地基均匀性评价第25页
        2.5.4 岩土设计参数建议第25-26页
    2.6 工程勘察结论第26页
    2.7 人行地下通道现有施工方法第26-28页
第三章 有限元法理论第28-34页
    3.1 有限元法发展过程第28页
    3.2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第28页
    3.3 有限元法分析的步骤第28-29页
    3.4 本构模型的选择第29-30页
    3.5 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第30-33页
        3.5.1 ANSYS/LS-DYNA概述第30页
        3.5.2 岩土体本构模型选择第30-31页
        3.5.3 爆炸本构模型选择第31-32页
        3.5.4 边界条件的处理第32-33页
    3.6 有限元分析在本论文中的作用第33-34页
第四章 人行地下通道合理水平位置研究第34-45页
    4.1 概述第34-35页
    4.2 有限元模型介绍第35-36页
    4.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第36-44页
        4.3.1 1H时墩柱顶部水平位移第37-38页
        4.3.2 1.5H时墩柱顶部水平位移第38-40页
        4.3.3 2H时墩柱顶部水平位移第40-41页
        4.3.4 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第41-44页
    4.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人行地下通道合理埋深研究第45-56页
    5.0 概述第45-46页
    5.1有限元模型介绍第46-47页
    5.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第47-55页
        5.2.1 1L时墩柱顶部竖向位移第48-49页
        5.2.2 1.5L时墩柱顶部竖向位移第49-51页
        5.2.3 2L时墩柱顶部竖向位移第51-52页
        5.2.4 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第52-55页
    5.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人行地下通道施工方法研究第56-72页
    6.1 城市浅埋暗挖法简述第56-57页
    6.2 地下通道合理位置的选择第57-58页
    6.3 爆破方法的比选第58-60页
        6.3.1 基本概念第58-59页
        6.3.2 成缝机理第59页
        6.3.3 两种爆破方式的区别第59-60页
    6.4 爆破振动控制标准第60-62页
    6.5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第62-70页
        6.5.1 轨道墩柱顶部水平位移分析第63-65页
        6.5.2 轨道墩柱顶部振动分析第65-68页
        6.5.3 轨道墩柱梁应力应变分析第68-70页
    6.6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七章 监控量测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分析第72-78页
    7.1 监控量测实施第72-75页
        7.1.1 监控量测项目第72页
        7.1.2 监控量测区域的选择第72-73页
        7.1.3 监控量测测点布设要求第73页
        7.1.4 监控量测周期第73-74页
        7.1.5 监控量测控制标准及警戒值第74-75页
    7.2 监控量测与有限元结果对比第75-77页
        7.2.1 墩柱顶部X方向位移第75-76页
        7.2.2 墩柱顶部Y方向位移第76-77页
    7.3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8.1 结论第78页
    8.2 研究展望第78-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干扰方式对云雾山典型草原植被群落结构的影响
下一篇:副猪嗜血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