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2页 |
1.3.2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12页 |
1.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第12-13页 |
1.3.4 系统分析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2章 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教育公平的根本要求 | 第14-18页 |
2.1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概述 | 第14-15页 |
2.1.1 义务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14页 |
2.1.2 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 | 第14-15页 |
2.2 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 第15-17页 |
2.2.1 合理配置资源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保障 | 第15-16页 |
2.2.2 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是统筹城乡关系的需要 | 第16-17页 |
2.2.3 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石 | 第17页 |
2.3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政府责任的历史必然性 | 第17-18页 |
第3章 吉林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8-23页 |
3.1 客观评价吉林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 第18-21页 |
3.1.1 吉林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取得的成功经验 | 第18-19页 |
3.1.2 影响吉林省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障碍性因素 | 第19-21页 |
3.2 吉林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3.2.1 义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 第21页 |
3.2.2 城乡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 第21-22页 |
3.2.3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 | 第22页 |
3.2.4 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低下 | 第22-23页 |
第4章 吉林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成因探析 | 第23-27页 |
4.1 义务教育资源配中的政府责任审视 | 第23页 |
4.1.1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 | 第23页 |
4.1.2 政府是提供教育产品的责任主体 | 第23页 |
4.1.3 政府对现代教育公共性的促进作用 | 第23页 |
4.2 原因探析 | 第23-27页 |
4.2.1 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 第23-24页 |
4.2.2 城市与农村的财政力量差距悬殊 | 第24页 |
4.2.3 城乡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 第24-25页 |
4.2.4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 第25-27页 |
第5章 提升吉林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 | 第27-34页 |
5.1 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布局平衡 | 第27-29页 |
5.1.1 转变教育理念,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 第27-28页 |
5.1.2 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标准化建设 | 第28页 |
5.1.3 改善教育管理评价方式,提升教育质量 | 第28-29页 |
5.1.4 加强师德教育,树立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 第29页 |
5.2 建立城市对乡村的义务教育反哺机制 | 第29-31页 |
5.2.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 第29-30页 |
5.2.2 增加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 第30页 |
5.2.3 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的多渠道酬酢机制 | 第30-31页 |
5.3 合理统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 第31-32页 |
5.3.1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需要注重总体规划设计 | 第31页 |
5.3.2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需要注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第31页 |
5.3.3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需要注重国民收入分配 | 第31页 |
5.3.4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需要注重社会发展 | 第31-32页 |
5.4 强化教育督导与完善评估机制 | 第32-34页 |
5.4.1 确立政府与学校主体责任的教育督导观 | 第32页 |
5.4.2 确立政府与学校主体发展的教育督导观 | 第32-33页 |
5.4.3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 第33-3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作者简介 | 第3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