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竹荪资源的研究开发现状 | 第12-15页 |
1.1 竹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溯源 | 第12页 |
1.2 我国竹荪生长状况及其分布特点 | 第12-13页 |
1.3 竹荪的生理活性 | 第13-14页 |
1.4 竹荪的营养价值 | 第14-15页 |
1.5 竹荪的化学成分 | 第15页 |
2 植物天然防腐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2.1 植物天然防腐剂的来源 | 第16-18页 |
2.1.1 大蒜提取物 | 第17页 |
2.1.2 紫苏叶提取物 | 第17页 |
2.1.3 连翘提取物 | 第17页 |
2.1.4 果胶 | 第17页 |
2.1.5 茶多酚 | 第17-18页 |
2.1.6 甘露聚糖 | 第18页 |
2.2 植物抑菌活性成分 | 第18-19页 |
2.2.1 植物精油 | 第18页 |
2.2.2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8页 |
2.2.3 生物碱 | 第18页 |
2.2.4 其它抑菌物质 | 第18-19页 |
2.3 植物源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第19页 |
2.4 植物源天然防腐剂的抑菌机理 | 第19-20页 |
2.5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5.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20-21页 |
2.5.2 具体的研究开发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竹荪乙酸乙酯提取工艺研究 | 第22-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 竹荪提取工艺流程 | 第23页 |
2.2 提取率的计算 | 第23-24页 |
2.3 提取条件的确定 | 第24页 |
2.3.1 单因素试验 | 第24页 |
2.3.2 正交试验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3.1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 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 水浴浸提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页 |
3.4 竹荪乙酸乙酯提取工艺参数优化(正交试验结果) | 第26-28页 |
3.5 验证试验结果 | 第28页 |
4 讨论 | 第28页 |
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竹荪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研究 | 第29-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1.1 材料 | 第29页 |
1.2 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0-37页 |
2.1 实验准备 | 第30页 |
2.2 培养基平板制备 | 第30页 |
2.3 供试菌株悬浮液的制备及平板接种 | 第30-31页 |
2.4 打孔测试培养 | 第31页 |
2.5 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31页 |
2.6 培养基pH对细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1页 |
2.7 抑菌试验结果 | 第31-35页 |
2.8 结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竹荪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初步研究 | 第37-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1.1 原材料 | 第37-38页 |
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2.1 抑制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8页 |
2.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第38页 |
2.3 细菌蛋白的提取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3.1 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 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表达蛋白的影响 | 第40-41页 |
4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1 结论 | 第42页 |
2 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页 |